*s·y/x\s^w′.*c!o*m_第一,这歌谱‘来源’是你发现的,合情合理。第二,你是分局宣传口的,投稿顺理成章。第三,姿态放得很低,明确地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为“科里集体创作”的“素材”或“灵感来源”。这既符合当时强调集体主义、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氛围,也巧妙地避开了“个人冒尖”可能带来的非议。
他轻轻将歌谱放在简宁手心:“宁宁,机会就在眼前,必须抓住!而且,要让它最大程度地为你所用!”
简宁看着手中饱含着两人心血与期盼的歌谱,又抬头看着李成钢。昏黄的灯光勾勒着他认真的侧脸,那双眼睛里没有丝毫为自己考虑的算计,满心满眼都是为她铺路、为她谋划的光芒。这份深沉、无私而又充满智慧的用心,像一股汹涌的暖流,瞬间冲垮了简宁心中所有的顾虑和羞涩。
一股难以抑制的感动和冲动涌上心头。她没有说话,只是向前一步,张开手臂,轻轻地、却又无比坚定地抱住了李成钢!
这个拥抱很短暂,甚至带着五十年代特有的含蓄和克制,她的脸颊只是轻轻贴在了他的肩头一瞬。但那拥抱中传递出的温度、信任和难以言喻的感激与亲近,却清晰地烙印在李成钢的身上和心里。他能感觉到她身体的微微颤抖,能闻到她发间淡淡的皂角清香。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书房里只剩下两人有些急促的心跳声。
简宁很快松开了手,后退半步,脸颊飞起红霞,不敢首视李成钢的眼睛,只是低头紧紧攥着那张歌谱,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成钢……你……你为我考虑的太多了……我……都听你的。”
李成钢只觉得被她贴过的肩膀处一片滚烫,心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悸动和满足。他清了清嗓子,压下翻涌的情绪,声音也柔和了几分:“傻姑娘,我们之间还用说这个?好了,歌谱收好。明天,等着看咱们的‘秘密武器’发挥威力吧!”
第二天,派出所办公室里,年节的余惰尚未完全消散。李成钢却像打了鸡血,精神百倍。他早早来到办公室,趁着同事们还在闲聊昨天走亲访友的趣事,他拿出昨晚和简宁一起誊抄那份歌谱的底稿(他自己留了一份备份),又从抽屉里抽出几张分局常用的稿纸,开始一丝不苟地抄写起来。
他抄写得极其认真,字体工整,页面整洁,确保每一份都是完美的复刻本。内容就是《英雄赞歌》的完整歌词,至于曲谱,他不懂,但昨晚看着简宁抄写,也依样画葫芦地描摹了下来,看起来有模有样。他特意在每一份稿纸的末尾,工整地写上:
投稿人:东城区公安分局宣传科)
他抄了足足五六份。同事们看他伏案疾书,打趣道:“哟,成钢,这大过年的,写啥呢?这么认真?给对象写情书呢?”
李成钢头也不抬,咧嘴一笑:“响应号召,练练字!”引得众人一阵哄笑,没人深究。
下午例行片区巡逻,李成钢的路线格外“讲究”。他刻意规划了一条会经过本区邮政支局门口的路线。走到邮局门口时,他停下脚步,仿佛不经意地整理了一下挎包。趁着西下无人注意,他迅速从包里掏出那几份叠得整整齐齐的投稿信——信封是昨晚就准备好的,地址分别写着《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几家影响力巨大的中央和地方报纸的投稿地址。信封里,正是那几份歌谱稿纸。
他走到那个绿色的铸铁邮筒前,深吸一口气,左右飞快地扫了一眼,然后将那几封信,郑重地、一份一份地投进了邮筒狭长的投信口。听着信纸滑落筒底的轻微声响,李成钢感觉像是把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投递了出去。
“成了!”他心中默念,这才真正放下心来,继续若无其事地执行他的巡逻任务。阳光照在他的肩章上,反射出明亮的光。
同一时间,区公安分局宣传科。气氛与派出所截然不同。科长刚从局领导那里开完会回来,神情严肃,带着一股紧迫感。他召集科里所有人员,开了一个短会。
“同志们!”科长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刚刚接到上级重要指示!昨天《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大家都看到了吧?志愿军即将全部凯旋归国!这是党和国家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他环视众人,语气更加凝重:“上级要求我们,必须立刻、马上行动起来!把宣传弘扬志愿军伟大功绩、伟大精神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广播、板报、宣传材料、组织学习……所有宣传阵地,都要迅速、深入地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要唱响主旋律,凝聚爱国心!这是对我们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