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七点,简家小院飘着家常饭菜的香气。+二^捌_看*书~旺- ¨已_发!布_蕞/辛~璋-劫·李成钢在简家“随便对付了几口”,心思全然不在饭上。简母看他俩都一副心不在焉、眉宇间藏着事的样子,只当是小年轻有私房话要说,便笑着收拾碗筷,由他们去了。
两人几乎是小跑着再次钻进那间弥漫着旧书气息的书房。昏黄的灯光下,那张抄录着《英雄赞歌》的纸,静静地躺在玻璃板下,仿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宁宁,你再唱一遍,完整的,带上词。”李成钢靠在书桌旁,语气带着期待,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他需要确认,在他记忆中那首气势磅礴、深情婉转的旋律,经由简宁的嗓音演绎出来,是否真的能点燃人心。
简宁深吸一口气,目光专注地落在歌词和曲谱上。她清了清嗓子,用她清亮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缓缓唱起:
“烽烟滚滚唱英雄,西面青山侧耳听……”
她的歌声在小小的书房里回荡,带着她对这个时代英雄的理解,饱含敬意,甚至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壮感。
李成钢闭上眼,仿佛回到了前世,耳边交替响起后世无数个版本的名家演绎。简宁的歌声无疑是动听的,情感真挚,但与之对比,他能清晰地察觉到几点细微的差异:
1. 情绪处理上:后世经典的演绎,在“英雄”二字上往往更强调一种宏伟的悲悯与深沉的赞颂交织感,而简宁此刻的版本,激昂有余,那份沉淀在辉煌下的悲壮与思念,尚显不足。
2. 节奏与气息:副歌部分“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这一连串的排比问句,后世处理得更有层次感和递进感,气息支撑更足,冲击力更强。简宁的演唱略显平均,未能完全释放出那种层层推进、首击人心的力量。
3. 个别咬字与归韵:受时代语言习惯影响,有些字的吐字方式略显硬朗,可以更圆润深沉一些,以贴合歌曲的抒情性。
简宁一曲唱罢,眼中带着询问看向李成钢。李成钢睁开眼,并未急于否定,而是带着鼓励和引导:
“宁宁,唱得太好了!感情特别真挚!”他先肯定,“就是……我觉得这里有几处,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让情感更能打动人。”
他指着歌词:
?“‘唱英雄’这三个字,‘唱’字可以再拉长一点,‘英雄’沉下去一点,带着一种……仰望星空般的敬意,想想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英雄们。,萝+拉?暁¢税? .勉^沸¢跃_黩-”
? “‘侧耳听’这里,想象那些群山也在倾听英雄的故事,气息再平稳悠长些……”
? “特别是副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这几个‘为什么’,每一个都要问得更深,更有力量感,像在叩问历史和人心。”他轻轻哼了一下后世处理的那种递进感,“气息一定要顶住,想象那鲜红的战旗是用什么染成的!”
? “‘勇士辉煌化金星’,这句要唱出一种升华感,不是悲伤,是永恒的荣光,声音可以更明亮、更开阔一些……”
李成钢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比划着气息的流动和情绪的起伏。他无法首接讲乐理,只能用最形象、最贴近情感的方式去引导。简宁听得极为认真,眼睛越来越亮。她本身就是聪慧且有天赋的,在李成钢的点拨下,立刻领悟到了其中微妙的差异。她跟着李成钢的提示,反复试唱关键段落,渐渐摸索到了一种更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每一次调整,都让这首歌在李成钢耳中更接近他记忆里的那份震撼。他心中暗叹简宁的悟性,同时也更加确信这首歌的力量。
“嗯!这次感觉对了!就是这种味道!”当简宁再次完整唱完副歌部分时,李成钢忍不住鼓掌,眼中是毫不掩饰的赞赏和激动,“宁宁!成了!这首歌配上你这嗓子,在这个节骨眼上,绝对能一鸣惊人!”
说完,他拿起桌上另一张空白的稿纸,拿起笔:“来,我们再重新抄一份,这份最完美!”
两人再次伏案,李成钢念着歌词和谱号(虽然他自己也不太懂,但凭着记忆力复述),简宁执笔,神情专注,一笔一划,将这份精心打磨过的《英雄赞歌》重新誊抄。这一次,每一个字都仿佛浸润了更深的情感和更大的期盼。
笔停墨干。李成钢拿起这张崭新的歌谱,仔细吹了吹墨迹,看着简宁的眼睛,郑重说道:
“宁宁,这份歌谱,明天我会想办法,以你单位宣传名义,投给几家重要的报社。”
简宁一愣:“以我单位?投稿?这……这不是你……”
李成钢打断她,语气坚定:“听我说。?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