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 第111章 雅集

第111章 雅集

父亲谢明远书房中的那番深谈,为谢道临在弘文馆的平淡日子注入了新的内涵。¨比?奇-中¨闻·蛧/ !追!嶵*欣^蟑.截¨“养望”二字,重若千钧。

这绝非仅仅是将自己埋首于《五经正义》那浩如烟海的校勘之中,做个皓首穷经的书蠹。

弘文馆学士虽无实权,难以培植党羽、干预朝政,但恰恰是这份“清贵”与“超然”,在洞察了天子收权意图、门阀需暂避锋芒的当下,成为了谢家为谢道临量身打造的绝佳舞台。

“养望”,养的是士林清望,是学术声名,是人脉网络,更是那份超脱于权力漩涡的“名士”光环。这光环本身,便是未来最坚固的护身符与最有力的敲门砖。

谢家庞大的资源与深厚的人脉,开始无声地运作起来,为谢道临铺设这条“养望”之路。一切皆在“不经意”间发生,力求自然妥帖,不落刻意痕迹。

数日后,休沐之日。

长安城东郊,一处名为“渌水别业”的私家园林。此处并非谢家产业,而是属于一位致仕多年、德高望重的老翰林。

园林占地不广,却布局精妙,引活水入园,亭台楼阁依势而建,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处处透着文雅之气。·x!j?w/x`s.w!./c\o.m`选择此地,既显品味格调,又避开了谢府或显赫门阀庄园可能带来的“结党”嫌疑。

一场小范围的雅集悄然举行。发起者名义上是那位老翰林的孙子,一位在秘书省任职、酷爱书画的年轻官员。受邀者不过十余人,皆是长安城中文名颇著的年轻俊彦:

世家子弟如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自然在列。

几位在国子监、西门学任教、学问扎实且为人清正的年轻博士。

还有两位以诗文闻名、尚未入仕但在士林颇有声望的布衣名士。

甚至包括一位出身寒微却因注解《周易》独到而受到几位老学士赏识、刚刚被举荐入翰林院待诏的年轻学者。

谢道临的到场,显得“顺理成章”。邀请函由崔家“无意”间在弘文馆闲聊时递给他,言及老翰林珍藏了几幅前朝名画真迹,其孙欲邀三五知己共赏,崔家知谢道临亦精鉴赏,故代为相邀。

雅集氛围轻松雅致。没有丝竹管弦的喧闹,也无酒酣耳热的放纵。

众人或于水榭中品评展开的《雪溪图》、《早春图》,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或于竹林边的石案上铺纸研墨,即兴联句、题咏园景;或三三两两漫步曲径,谈论经义疑窦、时下新出的文集。+w.a*n^b~e¨n?.^o*r+g.

谢道临并未刻意成为中心。他更多是沉静地倾听,偶尔在书画鉴赏时,才以精炼而内行的点评切入,引经据典,见解独到,令人信服。

在讨论《周易》中一处艰深卦象时,那位寒门翰林学者提出一个新颖却略显激进的解读,引起一些保守博士的微词。

谢道临并未首接支持,而是巧妙地援引了几位前代大儒互证的论述,将话题引向更深层的义理探讨,既化解了可能的争执,又展现了其深厚的学养与包容的胸襟,令其投来感激的一瞥。

他谈吐温文尔雅,举止从容有度,对每位参与者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尊重。无论是世家子弟的矜持之论,还是寒门学者的锐利新见,他皆能耐心聆听,或颔首表示理解,或以平和语气提出商榷。

那份源于世家底蕴的从容气度与扎实的学识功底,在无形中赢得了在场众人的好感。

午间,别业主人备下了精致的素斋与清茶。席间话题自然流转,从书画诗词,到各地风物,再到对某部大儒新著的探讨。

谢道临话虽不多,但每每开口,皆能切中肯綮,引发现场更深层次的讨论。他巧妙地避开了所有可能触及朝堂人事的敏感话题,只专注于学问本身。

雅集结束,众人尽兴而归。没有推杯换盏的盟誓,也没有利益交换的暗示。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愉悦,以及对彼此才学的欣赏与认可。

谢道临的名字,会伴随着一次次“谦和”、“博学”、“见识不凡”的评价,悄然在这些长安城年轻一代的精英圈层中流传开来。

这只是开始。

此后,类似的小范围雅集、诗会、书画鉴赏乃至经学研讨会,隔三差五便会在不同的雅致场所举行。

有时在城中有名的清幽寺院禅房,有时在某位风雅官员的别院,有时甚至在弘文馆内某处僻静的轩阁。发起者各异,参与者也在不断流动、扩大,但谢道临的身影,总是“恰好”出现在其中。

他有时是主讲,分享他对某部经典的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