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逻辑很简单:那些外围岛屿,一旦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就成了一座座海上监狱。岛上的数万日军,就算再能打,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补给被切断,然后“在藤蔓上枯萎”。我们何必去跟他们硬拼呢?
这个大胆的方案,立刻遭到了前线指挥官们的强烈反对。他们担心,这样做会使美军的补给线拉得过长,侧翼暴露在敌人的威胁之下,一旦进攻夸贾林受挫,后果不堪设想。
但尼米兹,这位外表温和、内心却无比坚毅的战略家,力排众议。他用自己作为战区总司令的权威,强行通过了这个方案。他后来对斯普鲁恩斯说了一句名言,道出了他战略思想的精髓:“在战争中,最短的路径,往往就是最安全的路径。”
与此同时,远在东京的日本帝国大本营,也犯下了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他们已经意识到,外围岛屿很可能守不住,在他们的作战图上,这些岛屿实际上已经被当成了“牺牲品”,用以消耗和迟滞美军。
但矛盾的是,他们又向这些岛屿的守军,下达了“玉碎防守”、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死命令。这种高层与前线的脱节,导致了一个荒谬的结果:日本陆海军把最宝贵的兵力,都集中在了那些注定要被放弃的外围岛屿上,而作为核心的夸贾林环礁,防御兵力却相对薄弱,且迟迟得不到增援。
岛上的守军,根本不知道,他们已经被自己的最高统帅部,给抛弃了。
当“燧发枪行动”的舰队集结完毕时,任何一个理性的观察者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这已经不是一场对等的较量,而是一场预先安排好的毁灭。
为攻打马绍尔群岛,美军动员了超过名官兵,集结了300多艘各型舰艇(包括11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大量巡洋舰、驱逐舰和登陆舰艇)及700多架舰载机,由特纳中将负责登陆行动,霍兰·史密斯中将统率地面部队,主攻由陆军第七步兵师进攻夸贾林岛、海军陆战队第四师攻击罗伊-纳穆尔双子岛,并以第22陆战团和第106步兵团为预备队,同时配属udt蛙人小分队和“海蜂”工兵部队协同作战,规模和火力之强,开创了两栖战争的新纪录。
与美军庞大的舰队和精锐部队相比,驻守夸贾林环礁的日军力量显得既薄弱又孤立无援,由秋山门造少将指挥,总兵力约9000人,其中夸贾林岛5000人、罗伊-纳穆尔约3500人,但真正的战斗部队不到4000人,其余大多是地勤、后勤和征召劳工。防御工事沿袭塔拉瓦的老思路,将绝大部分火炮和碉堡集中在环礁面向外海的滩头,却对内湖一侧几乎没有任何布防,缺乏纵深和交叉支援。随着航空兵力在美军攻势前被彻底摧毁,特鲁克环礁的日本舰队又远在千里之外无法驰援,这支守备队完全失去了制空权和海上增援,注定要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盟军进行一场绝望的防御战。¢6+1^看/书·网! +最·新?章_节!更-新^快_
战争的天平,在开打之前,就已经彻底失衡。夸贾林的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唯一的悬念是:美军将如何执行这场“手术”,以及,他们从塔拉瓦学到的东西,到底管不管用。
在登陆艇接触海滩之前,一场长达数月的“空中清洗”,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美军决心,绝不让任何一架日本飞机,有机会威胁到自己的登陆舰队。
从1943年底到1944年1月,部署在吉尔伯特群岛等地的美军陆基航空兵,b-24“解放者”和b-25“米切尔”等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就对马绍尔群岛,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慢火炙烤”。
他们的目标,是那些被美军“跳”过去的外围环礁。日军在这些岛上的机场跑道被反复炸成弹坑,船坞被摧毁,储油设施燃起熊熊大火。这些曾经的“踏脚石”,如今变成了被彻底瘫痪的“死棋”。
登陆前夕,由马克·米切尔海军中将指挥的、强大的第58特混舰队,如同一群凶猛的猎鹰,扑向了马绍尔群岛。
1944年1月29日,也就是登陆前两天,美军航母发动了最后的、也是最猛烈的一次空袭。数百架舰载机,对夸贾林和外围岛屿,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和扫射。
经过这一轮“清洗”,日军在整个马绍尔群岛残存的、有作战能力的飞机,被彻底拔除。天空,完全变成了美国人的天下。
在确认已无任何空中威胁之后,那支由300多艘舰船组成的庞大登陆舰队,才浩浩荡荡地驶抵夸贾林环礁的外海,并在环礁的内湖之外,从容地整装待发。
这一次,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得滴水不漏。
夸贾林的战斗,真正体现其“革命性”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