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不是主岛登陆,而是一系列看似不起眼,却极其聪明的“踏脚石”之战。这是对塔拉瓦教训最直接、最有效的回应。
在主攻发起前一天,也就是1月31日的夜里。
在南边,第七步兵师的先遣部队,悄无声息地登上了夸贾林主岛旁边几个代号为“塞西尔”、“卡尔森”的无人小岛。
在北边,第四陆战师也同步占领了罗伊-纳穆尔旁边的几个代号为“伊万”、“雅各布”的小岛。
这些行动,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占领这些小岛的目的,不是为了前哨观察,而是为了一个颠覆性的战术创新:在这些小岛上,建立陆基炮兵阵地!
在塔拉瓦,美军完全依赖海军舰炮提供火力支援。但军舰是移动的,受海浪和自身摇摆的影响,射击精度有限。而现在,美军要在登陆前,就把自己的重型火炮,部署到与主目标近在咫尺的陆地上。
工兵部队“海蜂”以惊人的速度,在这些小岛上修建了炮位。一门门105毫米和155毫米的榴弹炮,被迅速运送上岸。
到主攻发起前,美军已经在夸贾林南北两端,构筑起了由五个陆军炮兵营和四个陆战队炮兵营组成的、庞大的滨海炮兵群。
这些火炮,可以从一个稳定的、固定的平台上,对近在眼前的目标,进行长时间、不间断、且极其精确的打击。
滨海炮兵,这种在以往两栖作战中无足轻重的力量,在夸贾林,第一次成为了与海军舰炮、航母空袭并列的核心支援力量。
这三股火力,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无死角的、压倒性的火力网。滩头防御,在这种火力面前,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1944年2月1日,对夸贾林环礁的总攻正式开始。北端的罗伊-纳穆尔双子岛,由海军陆战队第四师负责。
登陆罗伊岛的过程,顺利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长达数小时的、由舰炮、陆炮和飞机组成的“三位一体”饱和轰炸之后,第一波lvt两栖登陆车,冲上了罗伊岛的沙滩。
陆战队员们发现,滩头上的日军工事,几乎已经全部被夷为平地。少数幸存的日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陆战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向内陆推进。
到当天下午5点30分,仅仅开战不到半天,罗伊岛就被宣布完全肃清。
与罗伊岛相连的纳穆尔岛,战斗过程则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血腥的插曲。
陆战队在纳穆尔的登陆,同样非常顺利。然而,就在他们向内陆推进,准备用炸药包摧毁一个大型地堡时,意外发生了。
工兵引爆的炸药,意外地引爆了地堡内储存的大量日军鱼雷和弹药。
“轰!!!”
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一个巨大的、蘑菇状的火球,冲天而起,席卷了半个纳穆尔岛。冲击波将坦克和士兵像玩具一样掀飞。在这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中,超过20名陆战队员当场死亡,上百人受伤。
整个攻击节奏,瞬间陷入了混乱。
当晚,幸存的日军,利用爆炸造成的混乱,发动了零星的渗透和骚扰,但很快被击退。
第二天清晨,陆战队重新整顿了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全面的清剿。他们用从塔拉瓦学来的经验,逐一用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清除了那些在饱和轰炸中幸存下来的、最坚固的碉堡。
到2月2日下午,纳穆尔岛也宣告沦陷。
整个罗伊-纳穆尔的战斗,仅仅持续了一天半。海军陆战队以相对轻微的代价,完成了一次堪称完美的速决战。
在环礁的南端,由美国陆军第七步兵师主攻的夸贾林主岛,战斗过程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更慢,但更稳,更系统。
在登陆前,夸贾林岛承受了连续数天的、堪称“奢侈”的密集炮轰。海军的战列舰,甚至驶近到只有一两公里的地方,用它们16英寸的主炮,对日军的工事,进行近乎“抵近射击”的直射。
这一次,他们吸取了塔拉瓦的教训,大量使用了穿甲弹。高爆弹负责掀掉表面的伪装和沙袋,穿甲弹则直接贯穿钢筋混凝土,在碉堡内部爆炸。
2月1日,当第七步兵师的两个团,乘坐着lvt,从环礁内湖一侧的“红滩”和“绿滩”登陆时,他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
滩头上,日军的碉堡和工事,已经变成了一片冒着青烟的废墟。少数幸存的日军,也被炮火震得晕头转向,无法构成威胁。
与海军陆战队大开大合的风格不同,陆军的推进方式,显得更为谨慎
他们以步兵-坦克-工兵协同的小组形式,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每前进一步,都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