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战场上,一举灭掉满清。
不敢,辽东的局势始终复杂多变,尤其是与朝鲜隔海相望,距离遥远,且辽东与关内之间尚有大片荒无人烟的地区,信息传递往往滞后,许多情报无法及时获知,只能等事情发生之后再做判断。
如今,清廷已经在辽东展开了一系列的部署。
多尔衮逐渐加强了他对辽东的控制,但复州、盖州等地的防御却仍然只能依靠少数正规野战军,以及一些被迫协助作战的包衣奴兵。
粮草供给始终是个难题,前线补给十分紧张。
这些依附清廷的地方势力,早已成为八旗军的一部分。
清军的主力已经在之前的战役中溃退入关,这些人对再次入关的希望近乎渺茫,但他们依然选择留在清廷旗下。
只是,依靠这支临时拼凑而成的军队,能否抵挡住朱慈烺麾下大军的突袭,恐怕谁也没有把握。
可以说,当前的局势远比几年前更加危急,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朱慈烺的水师依旧强大无比,尤其是在投放兵力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一旦清廷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
正因为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才不得不加快脚步,提前两个多月将兵力部署在复州、盖州一带,试图尽早占据战略优势。
而另一方面,朱慈烺早已筹划了对辽东的全面进攻,并且部署了与多尔衮所率的清军八旗主力展开决战的计划。
明军目前士气如虹,调集各地徭役民夫,发放粮草和赏钱,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十几万民夫正全力以赴,修筑工事、准备粮草,整个决战的准备工作几乎未遇到大的阻力。
可以说,明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决战的号角吹响。
在这次战役中,张煌言的中军再次被列为主攻部队之一。
朱慈烺对各地防务安排得当,他从各军中抽调精锐兵力,组成了一支新的部队,以此增强正面作战的力量。
这支新军既能承担主攻任务,也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持。至于常登贵和陈福所部人马,朱慈烺则将他们安排在侧翼,承担牵制清军包抄的任务,同时充当决战时的预备队。
由于中原大战消耗了大量兵力,朱慈烺手中的兵力已无法按编制对辽东发起全面征讨,因此他必须进行兵力重组,以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为此,朱慈烺特别强调了火器的运用。
他计划将大军中的火器部队与弓弩手、步营战兵进行紧密配合,采取协同作战的方式,通过多兵种的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这一策略不仅是为了弥补兵力不足,更是为了应对清军的野战能力。
朱慈烺深知,清军在野战中的战斗力极为强悍。
如果贸然深入敌境,尤其是在辽东盖州以北一带,他对明军主力的发挥仍抱有一定的顾虑。
辽东的地理环境复杂,尤其是盖州以北的山区地带,地势险要,气候恶劣,作战条件极为不利。
朱慈烺虽然掌握了局部优势,但也不得不谨慎行事,他需要确保大军的后勤补给不被切断,同时还要时刻警惕清军的反扑和包围。
毕竟,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并非等闲之辈,他们麾下的清军虽经多次战败,但残存的八旗精锐仍具备一定的战斗力。
尤其是在防御战中,清军善于依托地形展开持久战,这让朱慈烺不得不更加慎重。
而朱慈烺不仅仅是在应对清军的防御部署,更是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措施,逐步削弱清廷的控制力。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通过削减包衣势力的权力,挖掘辽东地区的潜在支持者。
在战争中获得更多的内应和情报支持,才能为即将到来的决战铺平道路。
这一战,明军终究是占尽优势的,
只要朱慈烺能抓住时机,正确运用手中的资源,便有机会彻底摧毁清廷在辽东的势力,将大明朝的版图重新延展至东北。
这场战役的胜负,关系到大明能否彻底复兴,也关系到朱慈烺能否真正实现他心中那伟大的国家愿景。
如今,朱慈烺的部署堪称天衣无缝,每一步进攻防守的策略,他都和手下将领反复斟酌推敲,力求稳妥,不急于求成。
现在,时间站在他这一边,拖得越久,对他越有利。
经过长期的努力,大局已经逐渐转好,形势愈发明朗,清军极有可能在这样的消耗战中被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