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真正着急的,反倒该是清军,而不是他。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统帅,多尔衮自然深谙这一点。
他非常清楚,明军在中原大战后,短期内不具备动员十万以上大军的能力。
眼下,在山东至辽东一线,双方已经对峙了将近三个月,兵力的部署不断调整。
但除了李霄林率领水师攻占了辽东的旅顺口,以及渤海的几座岛屿外,双方的主力都未见任何实质性的攻势。
其中的原因很明显:这一战,朱慈烺可以承受失败,但多尔衮绝对不能。
若朱慈烺失利,大不了来年重整旗鼓再战。
然而,多尔衮若败,不仅军事声望扫地,且他积累的种种罪责将一并算在头上,甚至连他的地位与性命都可能不保。
因此,多尔衮为稳固后方,紧急征调了十余万被掳的百姓,在盖州与复州外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这些工事包括羊马墙、拒马枪、陷马坑等障碍,还布满了鹿角木和铁蒺藜,防线严密。
为应对明军的野战进攻,多尔衮在最为重要的盖州城外设立了十座大营。
每座大营的外围都挖掘了一条宽达二丈的壕沟,壕沟的内侧加固了木质城墙,并以沙土夯实。
城墙上开凿炮眼,砖石内壕中安置火炮,层层防御。
而壕沟的外侧则竖立着密集的木桩,这些木桩之间用长钉相连,构成坚固的防线。
木桩外部,还铺设了竹签、荆棘和铁蒺藜,堪称铜墙铁壁,几乎无懈可击。
与此同时,朱慈烺凭借水师的优势,以沿海占领的岛屿为跳板,持续通过侦察哨兵和密探刺探清军的布防情况。
经过一个月的侦察,明军高层也对多尔衮的防御工事有了一定了解。
面对如此严密的布置,想要通过突袭一举击溃清军,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明军的指挥官们不得不重新调整战术,决定将主要战力集中在野战上,力求在开阔地带与清军展开正面决战。
朱慈烺十分清楚,在这种局势下,强攻多尔衮的防线无异于自取其辱。
多尔衮固守的策略,使得他的防线如同一堵无法穿透的铜墙铁壁,而朱慈烺并不打算贸然发动攻势。
相反,他决定继续拖延时间,进一步消耗清军的兵力和资源。
时间对他来说是一把最有力的武器,而多尔衮所面对的压力只会与日俱增。
为了继续施压,朱慈烺命令水师不断骚扰清军的补给线,切断他们与后方的联系,迫使清军在防御工事之内困守待援。
与此同时,明军也在积蓄力量,调整阵地,逐步拉近与清军的距离。
朱慈烺并不急于发动决定性战役,清军的后勤补给一旦出现问题,他们的阵地再坚固,也无法长时间支撑下去。
多尔衮同样明白这一点,他的防线虽然牢不可破,但粮草补给却成了他心头的大患。
清军无法长期维持如此规模的防御工事,后勤压力越来越大。
尽管他拼命调拨物资,但面对明军的不断骚扰,清军的补给线随时可能崩溃。
而一旦补给断绝,这些防御工事就会成为清军的囚笼,将他们困死在坚固的阵地内。
多尔衮无力改变局势,他不得不继续在防线内坚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包围圈只会越来越收紧,而清军的处境则会愈发艰难。
朱慈烺并没有急于发动总攻,他要让多尔衮在无声的战场上慢慢溃败,直到无法支撑为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