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关外敌情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率领满清残余部队撤回关外后,与驻守辽东的关外八旗军会合,重新聚集了一支接近两万人的队伍。
他们为了迅速补充兵力,还强行从东北各少数民族中征集了一些人丁。
但其中真正能战的精锐不过一万五千余人,其他的都是十五六岁的新兵和五六十岁的“老兵”,还有一些被临时抓来的少数民族壮丁,根本无法胜任真正的战斗。
除此之外,他们还从掳掠走的几十万百姓中强制征发了五万多包衣兵。
这些人缺乏实战经验,几乎没有野战能力,顶多能用于守城。
此外,还有沈永忠等部的绿营军一万余人,这些兵士战斗力稍强,出身于东江军,类似于尚可喜、孔有德手下的东江兵,都是战斗力相对强悍的部队。
但是,面对这样的形势,满清已经失去了外藩蒙古的支持。
蒙古部落早已不愿再为清廷出力,甚至暗中觊觎,想着什么时候来劫掠一番,报当年的仇怨。
他们深知,如今满清内部空虚,早已无力支撑,更别提还想着征伐四方。
多尔衮在撤退途中破坏了北直隶北部地区,又破坏了辽西走廊。
而辽东已经是一片荒芜,经济凋敝、田园荒废。
他们甚至将战火烧到了朝鲜,趁乱进行掳掠,劫夺了大量的火器和粮食,以为靠着这些战利品,便能暂时高枕无忧。
然而,朱慈烺岂会让多尔衮如此轻松地脱身?
他更不可能给满清任何喘息的机会。
经过长达半年的精心筹备,朱慈烺已经集结了五万余大军,准备从山东出发,渡海直抵辽东,意在一举击溃满清的残余势力。
到了当年的十月底,朱慈烺在南京远处便接到了张煌言从登州发来的急报。
报中提到,辽东清军调动频繁,疑似分兵他处,形势十分异常。
朱慈烺立即意识到,清廷极有可能派兵进攻朝鲜,一方面补充粮草,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征集朝鲜的火枪兵。
但具体的作战部署依然不明。
他虽然可以推测清军的总体意图,但无法准确判断具体的攻势何时发动、由何人领军、以及出动多少兵马。
在这个时代的战争中,情报的传递极为迟缓,许多情况往往难以及时获悉。
战前的情报收集更是困难重重,即便通过塘马哨骑勉强探得一些动向,也很难准确掌握敌方的真实兵力和武器装备。
战争的迷雾使得决策者时常陷入黑暗,只能依靠模糊的推测和有限的信息作出应对。
不过,朱慈烺早已料到满清不会甘心退缩。
多尔衮在退回关外时,虽然拼凑了两万余军力,但其中一半以上皆为老弱残兵,新兵居多,战斗力有限。
相比之下,朱慈烺的军队虽经集结训练时间不长,但士气高昂,兵员素质相对较好。
而且,由于朱慈烺的大明政权已经逐渐稳定,财政状况也有所好转,军中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补给也比清军更加充足。
此时的多尔衮正在孤注一掷,想通过打击朝鲜来缓解自己在关外的危机,甚至意图利用战利品进一步稳固满清在东北的根基。
然而,朱慈烺的步步紧逼,迫使他必须分散兵力应对,这使得他难以集结足够的军力来维持全线的防御。
朱慈烺的计划不仅仅是击溃多尔衮的残部,他更希望通过这次辽东远征,彻底摧毁满清的势力根基。
为此,他特意选用了训练有素的水师,准备渡海而攻。
战局瞬息万变,而朱慈烺的远征计划虽然准备充分,但也充满了风险。
辽东的地势复杂,加之敌我双方信息不对称,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但只有彻底解决满清问题,才能为大明的复兴扫清最后的障碍。
而就在辽东局势紧张之际,远在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
外藩蒙古不愿再受清廷压迫,趁着清军被迫分兵的时机,悄然集结兵力,准备再次进犯满清控制下的领土。
多尔衮此刻的局面,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外夹击之下,他手中残余的兵力再也无法支撑全面防御。
这是击败满清的最佳时机。
他命令张煌言抓紧时间,加速远征部队的集结,同时不断派出哨探,进一步刺探清军动向。
随着局势的逐步明朗,朱慈烺已经下定决心,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