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大涅槃;法执是引生所知障,障碍大菩提。
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我,就会引生一种对立的一个相貌,就创造很多的贪瞋痴的烦恼。它就发动了烦恼障。当然这个障,从出世间来说是障碍涅槃。事实上也障碍世间的功德。这个障是障碍很多,障碍所有的善法,都是跟我执有关系。这个我们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一点消息:这个秦朝,你看这个秦王朝,秦朝是第一个中国统一的一个国家。但是秦始皇他统一了天下以后,没有好好地把国家治理好,让大家休息,因为中国经过了春秋战国长时间的战乱,大家的心情是想要休息。但秦始皇他筑长城、开运河、横征暴敛,老百姓是受不了了,所以各路的英雄就逐鹿中原,开始去作乱。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刘邦跟项羽这两个,楚汉相争。
这个项羽他是出生贵族,刘邦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平民。秦始皇他出巡的时候,项羽他看过秦始皇,刘邦也在出巡的时候,亲眼看到秦始皇。他们两个就讲了一句话,项羽说,项羽在秦始皇出巡的时候看到以后他说,彼可取而代也,说这个秦始皇我可以取代你,彼可取而代也。刘邦他也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大丈夫就应该要像你这样子,这样子的一个有所作为。当然我们讲万法唯识,我们从一个人的讲话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态,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命运。这两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一个有抱负,在世间法说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希望今生有所作为,但是这两个人的地方的思想不太一样,
你看,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是有一种我相、人相的对立,我取代你。这个人的我执是非常重的,看的出来。但是你看刘邦的个性就调柔多了,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句话,他对皇帝这个法的赞叹,但是他没有一个对立的心情。说:一个大丈夫应该像这样子,但是不是说我取代你,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事实上这两句话,如果这个人,他们两个都没有修观调整,他们两个的成败事实上已经决定了。果然,你看这个历史上,刘邦每次跟项羽打仗,每次打败仗,但是刘邦这个人他能屈能忍,能够忍,他能够忍辱负重。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他很多的人才都不能够去用,他很多人才都跑到刘邦地方去了。像韩信也是项羽跑过来的,张良、萧何、樊哙等等。刘邦这个人胸量大,他包容各路的英雄好汉,后来果然项羽就在这个甘夏之战,就被韩信用这个四面楚歌打败了,就在乌江自杀了。
自杀了以后他讲出了一个偈颂,他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说他自己,当然他对自己是有自信,赞叹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我是一代的英雄好汉,我的气势能够把一个山给移开的,但是我为什么失败呢?时不利兮骓不死,这时节因缘对我不利了。其实时节因缘是你的心识所变现的,你刚愎自用的个性使然。你看刘邦他成功以后,他也作了一个大风歌。他做了皇帝,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作了一个大风歌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把自己形容成大风,当然第一句话是一个譬喻,说是我现在的境界是大风,我一动的时候,整个世间上就像云一样,统领整个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合法。
当然楚汉的相争给我们一些启示,说:一个人的成功、失败跟我执是有很决定的影响。当然我们从这个历史上也可以做一个检讨,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说是从初能变的角度来看,从阿赖耶缘起来说,初能变,其实初能变这个项羽是超过刘邦的。你看,从初能变的角度,项羽是一个贵族出身,古时候的封建制度,贵族出身那还得了,而且他的果报体身心也特别的康健,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这个项羽的第二能变就输给刘邦太多,他那个思量能变,那个我爱执就差了。就是从初能变的角度、从业感的角度,那项羽是超过了刘邦,他先天的条件好。但是从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刘邦就超过了项羽。
在西方有一个哲学家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你要为你的相貌负责。这怎么说呢?西方人说:四十岁之前,你的相貌是你父母给你的,四十岁以后是你今生的造作。佛法的解释是这样的,全部都是跟你有关系,父母是增上缘。就是说:四十岁之前是初能变,那完全是阿赖耶识的变现。我们一个人刚开始的出生,今生的造作有限,我们是传承过去的业力,所以四十岁之前,不能完全怪你,那是你过去你的业感,初能变。但是四十岁以后,那跟你今生有密切的关系。你就怪不了你过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我执产生烦恼障,障碍我们的寂静。
这个事情是这样,如果我们是想要行菩萨道,想要在这个世间这个杂染的有漏的世间建立佛法,广度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