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开人智慧,这个忍力很重要。我曾经亲近忏公师父很多次,老人家对我的开示很多,但是我最受用的一句话就是,他老人家一再的叮咛我要忍辱以积大德,这句话对我是终生的受益。就是你一个人要成就大功德,你不能够动不动就发脾气,不可以。你要忍,要调伏,当然这个忍不是强忍,强忍也不能持久。就是这个我们一个人会冲动,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观察,这当中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那个地方推动,背后有一个自我意识。你能够经常修无我观,可以发现你的个性调柔、善顺,对一切的善法能够接受。你要有一点烦恼,有一点障碍,你也容易进步,所以这个我执是非常厉害的,它对烦恼的加持力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力量。就是说,你“我执重”,你所有烦恼都很重,很难改变,这我执引生烦恼障。
法执引生所知障,障大菩提。这个法执是一个不染污的无知了,我们对无量无边的法门是怎么回事,这件事不知道,障碍所知的境界,这是属于智慧,那这个是不障碍三界生死的。这个是讲到过患。再看伏断:
(四)伏断
分别的我法二执,它的现行的伏断是地前渐伏,初地永断。地前渐伏,在这个初地之前的资粮加行位,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慢慢地调伏。到了初地,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这个初心的时候,他那个初地菩萨的那一念的清净心现前,他的分别的我法二执的现行就全部断了。他的种子在初地的时候也断了。所以初地的一个功德,是把分别的我法二执的现行跟种子都断了。因为它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捏造出来的,就比较容易断。
再看俱生的,俱生的我执,它的现行是七地前渐伏,八地永断。初地以上的菩萨,俱生犹自现缠眠,他有俱生的烦恼,有时候是缠,缠当然是指烦恼的活动,烦恼的现行,眠是烦恼的种子。到八地的时候,它就永断了。无功用行我恒摧。这个无功用是八地菩萨的一个我空观现前,就把俱生的我执给消灭掉了。俱生的我执是八地才断的,它的种子是不能断,到金刚无间道的时候才顿断,金刚道后异熟空,才把这个种子全部消灭掉。
法执的现行,地地或伏或起,金刚无间永断。这个法执是非常难断的,因为这个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这个法就没有自性,说是有一个女居士供养佛陀一朵花,你说说看,她这个因缘会得什么果报?弥勒菩萨在座讲不出来。我们只能够大叹:哦!这是一个善业,会成就可乐果报。这个只有佛陀能够说,她供养这个花以后,升到天上去,受了几劫的快乐,来到人间遇到什么佛陀,出家以后又怎么样,经过几劫以后,她成佛了,她的佛的名字是什么名号,她的国土是什么名号,她的眷属是什么境界。这个广大的缘起只有佛陀知道。因为这个佛陀在这个经典上说,他对众生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众生无量无边的起心动念佛陀知道,所以他能够通达缘起,所以佛陀能够制戒。说是经通五人律为佛制,因为佛陀通达缘起,当然通达缘起,就是他明白众生的各式各样的心行的活动,所以这个法执的断,只有到佛才断。这个种子位是金刚无间道永断。
我们可以把它做一个整理,就是初地,初地是一个这个第七意识的一个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初地,断了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初地。八地断了俱生的我执的现行,八地又是一个转变,到成佛,俱生的法执也断了,那全部都干净了。这个是讲到我法二执的相貌。好,我们看讲义,这个是讲到“思量为性相”。思量,恒审思量,它在有漏位,它是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而变成了我爱执,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讲到体性门跟行相门。
看第六科,这一科是讲心所相应门。这一科事实上开出来是两段,心所相应门:一个是染俱门,一个是相应门。染俱门,染是染污的染,俱是这个俱生的俱,染俱门就是讲“四烦恼常俱”这一段;相应门是讲“及馀触等俱”,下面这个“及馀触等俱”。就是染俱门是讲“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这个地,方染俱门。那相应门就是“及馀触等俱”,其他的相应心所。这两科都是在讲心所,合起来叫心所相应门。好,我们看讲义:
六、云“四烦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这个第七意识它的恒审思量如果没有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它是去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产生我爱执,而带动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根本烦恼,就是这个贪痴见慢。但是这个贪痴见慢,因为它的所缘境都是以我为中心,所以加一个我。看第一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