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关键在于‘休作有时’与‘休作无时’的区别,以及伴随的‘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少阳枢机不利之症。-丸?本+榊/戦! +更_欣/蕞-全,”
“用药也迥异,打摆子需截疟,如常山、草果;”
“而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少阳,疏利枢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各司其职。”
季南洲的讲解丝丝入扣,将细微的鉴别点剖析得明明白白。
娄晓娥听得连连点头,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脸颊因为兴奋和专注而微微泛红。
“是我理解得太浅薄了!”
“只看到表象的寒热交替,没抓住病机本质和伴随症状的关键区别!”
“季大哥,听你一席话,胜读好多天死书!”
【医术(药理)+0.15!】
系统的提示无声地浮现在季南洲的脑海。
在解答娄晓娥疑问的过程中,他对这些基础方剂的理解也在梳理和深化,如同温故而知新。
时间在专注的问答中悄然流逝。
窗外的光线渐渐暗淡下去。
季南洲又耐心解答了娄晓娥关于“藿香正气散”中广藿香与土藿香药效差异的疑问,
以及“归脾汤”中木香调气与酸枣仁安神如何协同作用于心脾两虚的机理,每一个问题都剖析得深入浅出,切中要害。,小?税_宅^ ¨最!欣*漳*结+哽^芯?快`
娄晓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问号,被一个个清晰有力的解答所取代。
她感觉仿佛有一层蒙在医理上的薄纱被轻轻揭开了,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了许多。
心中对季南洲的感激和敬佩,更是难以言表。
眼看着天色己晚,娄晓娥小心地合上《汤头歌诀》和自己的笔记本,仔细地收进随身带来的布包里。
她站起身,脸上带着收获满满的喜悦,也有一丝即将告辞的不舍。
犹豫了一下,她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从布包最里层,珍而重之地取出一个用素色棉布仔细包裹着的小册子。
这小册子比巴掌略大,用细麻线手工装订,封面上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字迹。
娄晓娥双手捧着它,走到季南洲面前,脸颊微红,眼神里带着点羞涩,又有着无比的认真。
她将小册子轻轻放在桌上,推向季南洲的方向。
“季大哥,”
她的声音轻柔,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
“这些日子,承蒙你不嫌我愚钝,耐心教导,解了我许多困惑。*齐,盛^晓?说′王* -首?发-”
“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她微微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布包的带子。
“这个……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她鼓起勇气,抬起清澈的眼眸看向季南洲,
“是我自己……跟着你学习的时候,一点一点记下来的笔记。”
“还有一些……是我翻看家里藏书,或者听老人讲的,觉得可能有点用的小方子,偏方……”
“我都试着整理了一下,誊抄清楚,有些地方……”
“我还笨手笨脚地画了图……”
她的声音越来越轻,带着点不好意思:
“我知道季大哥你懂得比我多得多,这个……可能很粗浅,很幼稚……”
“但……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或许……或许你偶尔翻翻,也能……也能解个闷儿?”
“或者……或者万一里面哪个不起眼的小方子,能派上一点点用场呢?”
她越说声音越小,最后几乎细若蚊呐,脸颊也红透了,像个做错了事等待评判的孩子。
季南洲的目光落在桌上那本素雅的小册子上。
封面的棉布洗得很干净,散发着淡淡的皂角清香。
他伸出手指,轻轻翻开第一页。
里面是娄晓娥那熟悉的娟秀字迹,工工整整,一丝不苟。
内容正如她所说,是她学习《汤头歌诀》的心得体会,将一些复杂的汤头配伍、适用症状、以及季南洲讲解的要点,都用自己的语言做了条理清晰的梳理和记录。
后面几页,则分门别类记录着诸如“风寒初起葱白姜汤”、“小儿食积焦三仙用法”、“烫伤急用鸡蛋油”、“蚊虫叮咬薄荷叶揉敷”等民间实用小偏方。
在一些药材描述或操作步骤旁边,还真的配着简笔勾勒的小图——虽然笔触稚嫩,但形态特征抓得很准,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