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明末:我靠淤泥坝和铁轨争天下 > 第42章 (2)田册定基

第42章 (2)田册定基

社务厅东厢新挂的“农科”木牌还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屋内却己被沉甸甸的鱼鳞册和户簿塞得满满当当。~x+i_a.o^s¢h¢u^o/c,m-s?.*n.e¢t′几张长条案拼成巨大的书案,上面堆积如山的册子几乎要淹没伏案的身影。黄忠杰抚着花白胡须,眉头紧锁,指尖在一张新绘的、线条粗糙的渭北塬总图上缓缓移动。图上,代表新并村寨的墨点密密麻麻,如同散落的棋子,而代表现有水利设施的标记——几处淤地坝、储水塘和零星的鱼鳞坑——则显得稀少而孤立,像旱塬上几片可怜的绿洲。

“清丈是根基,但这水…才是活命的脉!”黄忠杰放下图,声音不高,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对肃立一旁的几个年轻书办和两名护社营派来的精干队正道,“册子上的田亩是死的,浇不上水,施不上力,再肥的地也是枉然!走,带上丈竿、绳尺、还有各村的老人,随老夫下田!用脚板量,用眼睛看,把这塬上能存水、能淤地的沟沟坎坎,都给找出来!定下来!”

渭北塬的旱风,依旧带着沙砾的粗糙感,刮在脸上生疼。黄忠杰拒绝了骡车,只拄着一根结实的藤杖,穿着半旧的葛布长衫,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塬坡上。身后跟着背丈竿绳尺的书办、持械护卫的队正,还有各村被唤来的几位须发皆白、皱纹里都嵌着黄土的老农。

第一站是塬南的柳树屯。屯外那条被称为“葫芦沟”的干涸沟壑,新筑的三级淤地坝在旱季里显得格外醒目。浑浊的泥水被牢牢锁在坝前,澄清后渗入地下,沟底淤出的几分新地黝黑湿润,与塬坡上大片枯黄形成刺眼对比。几个屯民正在农科小吏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在坡面新挖的鱼鳞坑里点种耐旱的豆子。

“黄老!”屯里的老把式陈老栓激动地迎上来,指着淤地坝,“您瞧!前些天那两场毛毛雨,别处地皮都没湿透,咱这沟里硬是存下了水!这点豆子,就是活命的指望啊!”

黄忠杰走到坝前,仔细查看坝体结构,又下到沟底,抓起一把湿润的黑泥捻了捻,点点头:“好!这葫芦沟淤得好!水存住了,地也肥了!”他转身,目光投向塬坡上更大片的、因缺水而荒芜的坡地,手指点向几处地势稍缓、有明显汇水痕迹的沟岔,“这里,这里,还有那边!开春前,按此规制,再筑三级淤地坝!引水线要延长,鱼鳞坑要布满坡面!锁住每一滴雨水!”

书办立刻在随身携带的塬区图上标记位置,丈量手开始拉绳测距。^x~k¢a~n?s*h?u¨w¢u/.·c^o`m^护社营队正记下需要征调的劳力和大致工期。

下一站是塬北的赵家集。这里之前抗拒清丈,水利工程只草草挖了几个浅塘,早己干涸见底。田里的麦苗蔫得不成样子。赵家集的老农赵老七看着干裂的塘底,愁眉苦脸:“黄老,不是咱不想挖深啊,是这地…往下三尺就是砂姜石层,硬得跟铁似的,挖不动啊!存不住水!”

黄忠杰蹲下身,用藤杖戳了戳塘底边缘的硬土,又看了看西周地形,沉吟片刻:“此地确不宜深挖大塘。”他指着不远处一片低洼的谷地,“那谷底地势更低,土质我看尚可。改!在此谷地筑一道厚实的拦水土坝,坝后深挖,做成一个大的储水塘!引附近几条小沟的雨水汇入!塘底铺一层胶泥防渗!虽不能像淤地坝那样淤田,但存下的水,足够浇灌坡下这数百亩旱地!”他看向赵老七,“劳力,社里统一调!工具,工科想办法!活命的水,必须挖出来!”

赵老七浑浊的老眼亮了一下,连连点头。书办迅速在图上标出新的储水塘位置和规模。

塬东的孙家洼地形更为破碎,沟壑纵横,土层瘠薄。黄忠杰带着人沿着一条季节性溪流的故道走了半日,鞋袜裤脚沾满黄泥。他停在一处相对开阔、两侧坡势较缓的沟口,仔细观察了许久溪流冲刷的痕迹和两侧土质。

“此地,”黄忠杰用藤杖重重顿地,“筑一座大坝!要厚实!汛期拦住上游冲下的泥沙和水!淤出平地!坝侧开引水渠,旱季可引库水灌溉下游坡地!鱼鳞坑,重点布在坝后缓坡和引水渠两侧!”他看向随行、熟悉本地水文的老人,“老哥,你看这法子可行?”

那老人思索片刻,用力点头:“中!黄老看得准!这沟口淤住了,下游一千亩旱塬地就有救了!”

……

踏勘归来,黄忠杰并未休息。_x,s+h!a¨n+j~u-e^./c¢o/m!农科厢房内灯火通明,桌上除了堆积的田亩册,又多了厚厚一叠踏勘记录和草图。空气中弥漫着墨臭和汗味,还掺杂着泥土的气息。

“田亩清册是骨架,水利是血脉,这种什么,怎么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