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大雨初歇,粟裕挣扎着起床,和刘英、郝剑等各纵队干部,王亮,还有刚跑上斋郎山的郑德顺等继续熟悉斋郎的地形。晓税CMS 首发
粟裕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是打还是走。
在经过对斋郎的大体的了解后,粟裕的心里渐渐产生了要在此和强敌较量一番的想法。刘英对粟裕表现出了莫大的信任和支持。
“你说能打,那就打!”刘英斩钉截铁地说。
粟裕看着刘英,微笑地点点头。
尽管后来两人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有了不同看法,但最初的时候,两人还是很默契融洽的。这得益于在先遣队的时候粟裕对军事状况和结局准确的把握和预测。一个寻淮洲,一个粟裕,凡是按照他们实行的军事措施无不是对先遣队有力的,或者是胜算的。只是因为当时的中央代表曾洪易、军团政委乐少华滥用职权,不懂装懂,打击和排斥正确的意见,进行瞎指挥,致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机尽失,一错再错,最终导致怀玉山兵败。粟裕和刘英都是在那一种不和谐的氛围里过来,都深深懂得团结默契的重要性,都不想重蹈先遣队的覆辙。红军当时的领导体制设定了政委最后决定权的制度,这就实际上把并不擅长军事的外行人放在了领导内行人这样有悖常理的境地。对于战争来说,这是致命伤。刘英既然相信粟裕的军事才能,相信他能够胜利,那么,除了对他表示最大的支持外,就是告诫自己谨慎言行,不要给对方有心理压力。而粟裕,也期望能得到拥有最后决定权的政委的支持。这样,他对付强敌就没有后顾之忧。
从斋郎村往东,景宁方向的山路叫黄麻岭。但见一条小径曲折,一边靠山,一边临渊,依山势起伏上下。翻过一道茂林修竹的山梁,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处坡地;青草没膝,密密匝匝;乍暖还寒的季节,小花五颜六色已经点缀期间。别处的油菜花早已凋谢,这里却正热闹,黄灿灿,开在几块巴掌大的田地里。这是个放牛的好去处,所以叫牧牛场。又名发洪弯,意为坡地乃洪水冲刷而成。这也是上斋郎村的必经之地。脚下的山梁称岙头淤。坡地周遭陡壁倾斜,怪石嶙峋,流水纵横,有一道白练直泻。沿左边山腰往上,靠近山头,山势平缓开阔。走着走着,一人多高的山冈突兀而起,冈背草木森森,这就是斋郎山顶的大砻岭头。小径出牧牛场,路旁有隆起的山包,形状象猪头,因而就叫猪头岩。从大砻头有一条山路可直达于此。上面没长什么树,却是荆棘丛生,花草蔓蔓。再下去点又有一个村落,村名同于路名——黄麻岭。
大小路口布满了红军的岗哨。
粟裕站在凉亭上,手持望远镜观察四方地形。?j!i.n-g?w+u\x¢s-.^c′o′m/一边向郑德顺了解一些情况:
“郑大哥!你说通斋郎的几条路还算黄麻岭平坦些对吧?”
“对!”
“岭脚还有其他村子吗?”
“有!黄麻岭边上还有个村子叫榅堆。”
“榅堆已经被浙保安团驻守在那里了。”郝剑说。
“黄麻岭呢?”
“暂时还没有。但有大刀会聚集在那里。如果攻山,李秀会从这里上来。”
粟裕轻轻地舒了口气。说:“真的打不过,这里到处能跑啊。”
郝剑明白粟裕的意思,舞刀弄棒的大刀会不是红军的对手,尽管人多,也只不过是点缀而已吧。但郝剑并不知道粟裕现在想的不是打得过打不过的问题,而是怎样把眼前的保安团逐个吃掉。最起码吃掉一路,所谓伤十指不如断一指。
“你说牧牛场象不象只口袋?”粟裕忽然抬头望着郝剑问。
“口袋?什么口袋?”郝剑一时还不明白过来。
粟裕也没多解释,转身又问刘英:“政委!我们斋郎收缴的粮食还多吗?”
挺进师的供给部长叫谢文清,就在旁边,回答粟裕说:“大概,坚持一个三五天并没有问题。”
“三五天?三天还是五天?”粟裕抬眼看着谢文清。
“三三天吧。”谢文清说。
“各纵队要马上组织小分队下斋郎山去打土豪,枪粮食上山。政委你看呢?”
“好!各纵队马上组织人员出动筹粮,增加山上的粮食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