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是非成败功过评说,人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n′e-w!t¢i^a′n.x_i!.!o·r-g·
林如海身躯一颤。
贾敏美眸含泪。
林黛玉难以置信。
林家三口皆是才子才女,文学素养极高。
但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千古名句,杀伤力太大了!
林如海激动地写下:“好,太好了!”
写字的手,微微颤抖。
他是前科探花,一生作诗无数,但没有一句诗能比得上甄钰这句。
如此临终名句,必将彪炳千古、万古流芳,乃是读书人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
如果不是事发突然,林如海简直要怀疑甄钰是提前准备的。
无论如何,甄钰才学,已经彻底折服了林家三人。
黛玉泪水夺眶而出,滑过洁白如梨蕊的脸蛋儿,忙扭转过螓首,拿着手帕捂住了脸。
甄哥哥替父亲做绝命诗,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足以令父亲青史留名、天下称颂!
甄钰一气呵成:“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方父老都在仰望着明君。
其实这句有点违和。毕竟陆游是南宋,北方还未统一。
但好在大周类似后世大明,也有永远的痛——东虏女真崛起,二十年前辽东大战,大周惨败,关外彻底沦陷。,小¢说*宅` ¨无?错?内_容?
女真已经建国,国号大清,与大周并立于世。
甄钰说京华父老,也可解释为失陷的故地辽东百姓。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表》传世之作,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我拖着病躯,深夜难眠,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一首【病起书怀】口述完,甄钰转头,却看到林家三人已是呆若木鸡。
“姨夫,遗表以此诗收尾,您看妥当否?”
“妥!太妥了!”
林如海结结巴巴:“此七律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赤胆忠心、忧国忧民,堪比武侯出师表!其中“位卑”句,更是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足以彪炳万古、青史流芳。”
他目光黯淡下来,摇头道:“钰儿,你此等传世佳作,流传出去,足以名扬天下,我岂能掠人之美?这诗,我不能写。”
甄钰一笑。
林如海端方君子,便是有此流芳千古机会,也不肯欺世盗名。
他笃定道:“姨夫,这诗本就是写你的,你受之无愧。我和姨妈妹妹能否活命,全看这诗能否打动圣上。姨夫千万莫要推辞!”
林如海长叹一声:“可笑我林如海自诩才子,满腹诗书,竟不如你远甚!此流芳千古之绝命诗,都要你代笔而做,惭愧,惭愧。,2¢c+y+x*s′w¨.′c?o`m~”
林如海说着惭愧,却笔走游蛇,飞快写在遗折上。
甄钰暗笑。
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
这年头读书人不爱钱财,却独爱文名。
这首【病起书怀】,林如海明明爱煞,却口不对心。
再说,我也是文抄公来的。
平行时空陆放翁:你清高,你了不起。
林黛玉反复咀嚼着甄钰的【病起书怀】,越看甄钰,越是异彩连连。
连贾敏晶莹美眸中,都异色涌动。
要知道,甄钰不可能提前准备这首临终诗,千古名句,却张口即来、一气呵成。如此急智,如此天才,真七步成诗曹子建也!
林如海写完遗折和绝命诗,这才请来了贾琏。
贾琏在绣春楼倚红偎翠,骤然听小厮说姑父快不行了,惊得跳起来,一边庆幸自己英明没住林府,一边暗暗心惊胆战。
姑父昨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暴毙?
这背后的水,果然深不可测!
此地不宜久留。
贾琏赶回。
林如海又给贾政写了一封家书,内容是他病亡在即,妻女留在扬州孤苦伶仃,老家也没有亲戚,准备送娘俩回京,请贾府多多照顾。
同样推荐了甄钰,请贾政留意关照。
办完这两件事,林如海心愿已了,深深看了一眼贾敏、黛玉:“我去后,你们娘俩便按老太太信中所言上京去吧。可暂住贾府。以后我林家中大小一应事务,都听甄钰之命。”
听他竟将贾敏、黛玉一起托付给自己,甄钰都十分诧异,瞧了一眼哭成泪人的母女花。
就算我有救命之恩,又送【病起书怀】,也不至于妻女相托吧?
果然,【病起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