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快步走到院子角落,从简陋的书架上,拿起一本微微泛黄的《农业生产技术手册》。
晨光下,他眯着眼,逐字逐句地读着,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嘴里小声念叨着书中的要点。
吃过简单的玉米糊糊和咸菜,任世和扛起锄头,走向田间。
路上,遇到村里的长辈,他总会恭敬地停下脚步,微笑着打招呼,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
有一回,村里的倔老头张大爷因为土地划分的事,和别人闹得不愉快,怒气冲冲地抱怨。
任世和走上前去,递上自己水壶,温和地说:“张大爷,先喝口水消消气,您说的事,肯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张大爷接过水壶,嘟囔了几句,气也消了大半。
到了田间,任世和立刻投入劳作。他双手紧紧握住锄头,有节奏地挥舞着,每一锄都精准有力,将板结的土地翻得松松软软。
休息时,其他人都聚在一起抽烟闲聊,任世和却从兜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笔记本,记录下当天的劳动心得,以及从书中领悟到的种植技巧。
村里组织文艺宣传队,任世和凭借着扎实的文化功底,主动承担起编写剧本的任务。
他常常熬夜到很晚,昏黄的煤油灯下,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托腮沉思。
写好后,他还会虚心向村里识字的人请教,反复修改。
演出那天,看着台下村民们的笑脸,任世和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夜幕降临,任世和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简单洗漱后,他又坐在书桌前,就着微弱的灯光,阅读从村支书那里借来的书籍。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庄,任世和坚信,自己积累的知识,终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果然,以后世和到了县里的工作队。
当世和到了工作队,在村里炸开了花,不少人都交口称赞,那个时候,要想跳出农门,谈何容易?
虽验兵的时候用了一个手段,那也是迫不得已。
也可能有不少人都在幻想能一蹴而就,实际上远远做不到。
清晨的阳光还没来得及完全驱散薄雾,郭任庄就被一阵热烈的议论声打破了平静。
“听说了吗?世和要离开咱村子,去城里工作啦!”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村民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脸上满是惊讶与羡慕。
此时,世和正站在自家小院里,望着熟悉的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他缓缓蹲下,轻轻抚摸着院角那棵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老槐树,粗糙的树皮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世和,该走啦!”远处传来接他的车声,同村的小伙伴喊道。世和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屋内,拿起那个装满书籍的旧木箱,这是他最珍贵的家当。
来到城里,世和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
尽管工作环境艰苦,嘈杂的机器声不绝于耳,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的机油味,但他从未放弃学习。
每天下班后,工友们都去喝酒打牌,放松消遣,世和却独自回到狭小的宿舍,打开台灯,开始学习机械维修知识。
昏黄的灯光下,他时而埋头苦读,时而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反复查阅资料,或是向老师傅请教。
一次,工厂的一台重要机器突发故障,维修师傅们折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问题所在。
世和得知后,主动请缨。他仔细检查机器的每一个部件,一边查看,一边对照着自己平日里记录的笔记。
突然,他眼睛一亮,兴奋地喊道:“找到了!是这个零件磨损严重,导致机器运转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