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样貌慈祥,眉宇间又有一股严厉,让人望而生畏。
不知为什么,这夫子还偏偏生出一种上位者的气势。
让人有些胆寒。
姜淮又朝朝学室里看了看,这里的学生大的有十七八岁,小的有五六岁。
按照姜淮十五岁的年龄,其实算大的。
他们正念着西书。
只见那夫子右手执书,枯瘦的手指在书页上划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谁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众人思索了一会儿。
之后就见学堂底下一个头戴蓝色儒巾的学子站起身道,“夫子,这句话说的是,由真诚而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明白道理而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的教育。
真诚自然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真诚。这里的“自”指由哪里,“明”指明白。”
李夫子点点头,“说的不错,谁还有见解?”
之后又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学子站起身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人性来自于上天的赋予,而真诚乃是“天之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明”的过程,理解人性完善的过程,就叫做“自诚明,谓之性”。这个过程也就是“率性之谓道。”
夫子再次点点头,“还有谁有别的观点?”
这时,一旁的姜淮适时上前道,“《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能够坚持这样做的人,就是“诚之者”。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明”的过程,就叫做“自明诚,谓之教”。无论是天性使之诚,还是后天人为教育使之诚,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所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又一种表达....”
夫子听完点点头,当即抬头看向姜淮。
姜淮当即拱手躬身上前拜见道,“学生姜淮,拜见夫子。”
李夫子听完,当即放下书本和戒尺。
一撩袍子,捋了捋胡须,衣襟轻晃的缓步走来。
他边走边回头对学室里那些学生道,“背《中庸》第五则,等下我来抽查!”
刚刚那些还好奇望向姜淮吃瓜的学生们,也不敢再浪费时间了,都当即全部回过头,拿出书本开始抑扬顿挫的背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