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讲了德意日这三个“坏小子”是如何初步“组团”的。+1_8+0~t·x-t~..c_o\m,希特勒在西班牙练了兵,又在外交上找到了“盟友”(虽然这盟友靠谱程度有待观察),感觉自己腰杆越来越硬,可以开始更大胆地搞事情了!
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呢?毫无疑问,就是那个让他魂牵梦绕、同文同种、又被《凡尔赛和约》明令禁止合并的——他的祖国奥地利!这一章,咱们就来讲讲希特勒是如何“软硬兼施”,最终兵不血刃地吞并奥地利,搞出了一场所谓的“鲜花战争”。
在聊希特勒怎么下手之前,咱们得先看看当时奥地利是个什么情况。
这奥地利吧,说起来也挺“悲催”的。想当年,奥匈帝国那是何等威风,统治着大半个中东欧。结果一战打输了,帝国哗啦一下就散架了。奥地利从一个大帝国的核心,直接缩水成了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夹在德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邻国之间的内陆小共和国。
经济上“先天不足”: 失去了帝国时期的广阔市场和资源,奥地利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大萧条更是让它雪上加霜,失业率居高不下。
政治上“左右为难”: 国内政治也是一团糟。左派(社会民主党)和右派(保守的天主教政党、各种民族主义团体)斗得不可开交,甚至还有人想请回哈布斯堡王朝搞复辟。更要命的是,奥地利内部也有一帮活跃的纳粹分子,天天在德国老大哥的支持下搞事情,要求“回归祖国怀抱”。
身份认同的“尴尬”: 奥地利人说的是德语,文化上也和德国很接近。很多普通奥地利人,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政治混乱的情况下,确实也渴望能和看起来日益“强大”的德国合并,觉得这样能过上好日子。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珍惜奥地利的独立地位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不愿意被纳粹德国吞并。
国际条约的“紧箍咒”: 最关键的是,《凡尔赛和约》和专门针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都明文规定: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这是英法等战胜国为了防止德国再次强大而设下的“红线”。
所以,当时的奥地利,就像一个家道中落、体弱多病、还被邻居和条约限制得死死的“小兄弟”,日子过得相当憋屈。·捖* - ′鰰~颤¨ .勉/费-阅,黩′
而对于德国的“元首”希特勒来说,吞并奥地利,可不仅仅是“兄弟情深”,更是他称霸欧洲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步,有着多重目的:
意识形态与“民族大义”: 希特勒是狂热的“泛日耳曼主义者”,他的核心口号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把所有说德语的人都统一到一个“大德意志帝国”里,是他所谓的“历史使命”。吞并与德国同文同种的奥地利,是他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步。更何况,奥地利还是他的出生地,把“老家”并入自己的帝国,这对他个人的虚荣心也是极大的满足。
挑战凡尔赛,重塑格局: 公然吞并奥地利,就是对《凡尔赛和约》和《圣日耳曼条约》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这比进军莱茵兰更进一步,将彻底改变中欧的地缘政治格局。
战略价值巨大: 拿下了奥地利,德国的版图就能向东南方向大大扩展,不仅能获得奥地利的人力、矿产(如铁矿石)和外汇储备,更重要的是,能在战略上三面包围捷克斯洛伐克!为他下一步肢解捷克这个眼中钉,铺平了道路。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吞并奥地利,对希特勒来说都是势在必行,志在必得!
既然目标已定,剩下的就是怎么动手了。希特勒这次学“乖”了点,没像啤酒馆政变那样直接动武,而是先玩起了政治讹诈和内部颠覆的把戏。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把奥地利总理库尔特·冯·舒施尼格“请”到了他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的别墅“鹰巢”。名为喝茶聊天,实为“鸿门宴”!据舒施尼格后来回忆,希特勒简直就像个疯子,对着他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咆哮、威胁和羞辱,还叫来几个德国将军在旁边“站台”示威。最终,在巨大的军事和心理压力下,舒施尼格被迫同意了希特勒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任命奥地利纳粹党的头子阿图尔·赛斯-英夸特担任内政部长,掌控奥地利的警察大权!这等于把刀柄直接送到了纳粹手里。
希特勒这次动手前,特意跟他的“好兄弟”墨索里尼打了个招呼。想当年(1934年),正是墨索里尼的干预才阻止了他吞并奥地利。·微^趣!晓/说* ?庚.芯?嶵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