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下去,脸上的赞叹之色便越浓。
“奇书!当真是旷世奇书!先生此书,囊括万般技艺,图文并茂,详尽实用。上至农桑水利,下至舟车兵器,无所不包!若能刊行于世,必将是我大明工商业发展的无上宝典!其功用,远胜十万雄兵!”
这番不加掩饰的赞誉,直说到了宋应星的心坎里。他一生潜心研究,所求不过是能将所学公之于众,造福于民。此刻听闻如此高的评价,心中不禁有些飘飘然,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丝警惕。这位国舅爷,如此吹捧,莫不是想空手套白狼,将他这半生心血据为己有?
周涛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将手稿小心翼翼地放回桌上,笑道:
“先生莫怪晚辈唐突。晚辈今日前来,除了拜读先生大作,更是有一事相求。”
宋应星定了定神:
“公子请讲。只要宋某能做到的,自当尽力。”他话虽如此说,心中却已打定主意,若是索要书稿,定要婉拒。
“晚辈在京郊西山,购下了一片荒地。那地方,煤铁储量颇丰。晚辈打算在那里开矿炼铁,兴办百工,打造一个集采煤、炼焦、炼铁、铸造乃至各种器具兵器生产于一体的所在。只是晚辈于格物之道,所知浅薄,正缺先生这般通晓百工技艺的大家,来主持大局,指点迷津!”
将自己在西山建立煤铁联合体的蓝图,向宋应星娓娓道来。
从如何开采原煤,如何建造土法焦炉炼制焦炭,到如何改进高炉提升炼铁效率,再到如何利用产出的铁料铸造农具、兵器,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如耐火砖烧制、运输等等。
宋应星起初还带着审视的目光,渐渐地,听得目瞪口呆。
这位在外界名声狼藉的“败家子”国舅,谈起这些工矿之事,竟是头头是道,许多见解甚至比他这个潜心研究多年的还要精辟,有些说法更是闻所未闻,却又似乎暗合道理。
“周公子……您说的这些……怕是要耗费无数金银,招募成千上万的工匠……且不说技术上的诸多难关,单是这投入,便非寻常人家可以承担。朝廷……会支持如此规模的举动吗?”
周涛一拍胸脯,语气坚定:
“钱,晚辈一力承担,管够!人,西山脚下便有数万流民嗷嗷待哺,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活计,他们便是最好的人手,也管够!至于技术上的难关,这不正要仰仗先生您这样的大家吗?”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事,陛下也已略有所知,并未反对。”
宋应星沉默了。他一生所学,不就是希望能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化为实实在在的器物,造福于世吗?他屡试不第,仕途无望,本以为这身学问就要随着自己埋入黄土。
眼前这个年轻的国舅,虽然顶着“败家子”的名声,行事看似荒唐,但其言谈之间透露出的对格物之学的见识,以及那份似乎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却让他有些动摇。
看着周涛,迟疑地问道:“公子……如此大费周章,所图为何?宋某不过一介布衣,屡试不第,身无长物,怕是……帮不上公子什么大忙。”
周涛正色道:
“先生此言差矣!先生胸中万千丘壑,腹内锦绣文章,岂是区区功名所能衡量?晚辈所图,并非个人私利。如今大明内有流寇四起,外有建奴叩关,皆因国力不彰,民生凋敝。若能兴办实业,使百姓有工可做,有饭可食,使国家府库充盈,兵甲犀利,则内忧外患,何愁不平?先生一生所学,若不能付诸实践,造福万民,岂非明珠蒙尘,憾事一桩?”
向前一步,语气恳切:“晚辈诚心邀请先生,前往西山,主持技术攻关之一应事务。先生但有所需,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晚辈必将倾力支持,绝无二话。只求先生能将这《天工开物》中的无上智慧,化为强国富民的利器!”
宋应星的心,被周涛这番话彻底搅动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毕生研究的各种技艺,在无数工匠手中变成现实,高炉喷吐着火焰,铁水奔流,各种精巧的器具和坚固的兵器源源不断地产出。
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紧紧握着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他看着周涛年轻而坚定的脸庞,良久,长长吐出一口气。
“若……若真如公子所言,不计成败,不惜投入,只为兴我大明百工,利我天下苍生,宋某……宋某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将这一生所学,尽献于西山!”
朝着周涛,深深一揖。
就在周涛紧锣密鼓招揽人才,西山建设初见雏形之际,林靖带来了一个紧急军情。
“表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