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惊讶!
“陛下,此人耗费数十年心血,写了一部奇书,名曰《天工开物》。此书价值万金,不,乃无价之宝!”
“《天工开物》?讲的什么?”
“包罗万象!从农具改良、纺织印染,到制盐炼铁、烧瓷造纸,再到舟车兵器、火药丹青,几乎囊括了我大明所有的生产技艺!图文并茂,详尽实用!书中各种手工业技术,很多都遥遥领先目前西方科技!简直就是能让我大明国富民强的宝典啊!如此人才,如此奇书,不用岂不可惜?”
崇祯皇帝听得眼睛都亮了,呼吸都有些急促:“竟有此等奇书?此人现在何处?立刻给朕找来!不,朕要亲自见他!”
“陛下莫急,宋应星跑不了。除了他,南直隶还有一位奇人,名叫徐霞客。此人不好功名,却酷爱游历天下山川。数十年来,足迹遍布大半个大明。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对各地地理、水文、矿藏、民情,了如指掌。陛下,咱们要开矿,要修路,要了解地方实情,徐霞客这样的人,就是个活地图,其价值,岂是寻常官员可比?”
“徐霞客……”崇祯皇帝喃喃自语,将这个名字也记在了心里。
“此外,如杭州的李之藻,陕西的王徵,他们都曾接触西洋教士,对西方的算学、机械颇有研究,若能让他们参与军械制造、水利兴修,必有奇效。浙江的张履祥,此人精研农学,实事求是;徽州的方以智,博学善辩,思想开明;江西的熊明遇,在地方为官时颇有政声,体恤民情。这些人,或许官位不高,名声不显,但皆是胸有丘壑、身怀绝技之辈。陛下若能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明珠一一发掘出来,量才录用,何愁大明不能中兴?”
周涛一口气说完,端起茶杯猛灌了一口。
崇祯皇帝坐在那里,久久不语。周涛所说的这些人,有些他略有耳闻,有些则完全陌生。但从周涛的描述中,他能感受到这些人的不凡。他第一次发现,原来大明朝,除了那些在朝堂上争权夺利、口蜜腹剑的官员之外,还有这么多身怀真才实学却被埋没的人才。
一股前所未有的振奋之情,在他胸中激荡。之前的绝望和颓丧,似乎被这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冲淡了不少。看着周涛,眼神复杂,这个小舅子,今日带给他的冲击,实在太大了。
“周卿,”崇祯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动,“你所说的这些人,朕……朕会立刻让人去查访。若真如你所言,朕必当重用!”
“至于那些贪官庸臣,”周涛语气转冷,“如温体仁、胡应台之辈,以及盘踞各地,吸食民脂民膏的士绅豪强,必须以雷霆手段整治!不如此,不足以清明吏治,不足以安抚民心,不足以重振国威!”
周涛话锋一转:“陛下,臣还要提及一事。近年北方天灾频仍,旱灾、蝗灾、瘟疫接连不断,并非是上天示警,而是天时运转之故。数百年后之人,称此段时期为‘小冰河期’。此乃天地气机变化,导致寒暑失常,雨水不均,非人力所能完全抗拒。”
“小冰河期?”崇祯皇帝第一次听到这个词,面露困惑。
“正是。此期内,北方普遍干旱少雨,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便是流民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朝廷赈灾固然重要,但更要设法引导百姓生产自救,开辟新的生计来源。否则,便是杯水车薪。”
“陛下,眼下最急迫的,便是流民问题。民心一失,则国本动摇。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之所以能迅速坐大,便是因为朝廷在灾年失了民心,百姓活不下去,只能铤而走险。”
“其次,便是京畿防御空虚与财政枯竭两大难题。两者互为表里,缺钱则兵弱,兵弱则防务更虚。”
崇祯皇帝面色凝重:“周卿有何良策?”
“臣请以西山为试点。”周涛目光灼灼,“西山煤铁资源丰富,臣已购下此地。计划在此开采煤矿,建立铁厂,继而发展相关百工之业。”
“开矿炼铁?”
“正是。此举一可大规模安置流民,以工代赈,百姓有活干,有饭吃,便不会再生乱。二可产出煤铁,煤可为京城百姓取暖,亦可为工业提供动力;铁可打造兵器农具,充实武备,改善民生。三则,煤铁及相关产品销售所得,可直接充盈内帑,解陛下燃眉之急。待西山模式成熟,便可向全国推广。”
周涛观察着崇祯皇帝若有所思的神情,知道这些道理对于崇尚农本的传统观念而言,确实有些石破天惊。
“陛下,臣说的‘工业’,并非要废弃农桑。民以食为天,百姓吃饱肚子是根本。但仅仅吃饱,国家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