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仅仅依靠自然增长来迅速弥补劳动力缺口。
因此,他制定了一个长远而又充满争议的计划,既然海军己经组建起来了,当然要让这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发挥最大的效益!
于是,孙绍命令他的海军船队,下南洋,去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大规模地搜索当地的土著部落,并“帮助”他们搬家,迁徙到交州来。
如果那些土著部落愿意主动和平地迁徙至交州,那么皆大欢喜,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待和安置。
如果他们不愿意合作呢?
那只能“请”了,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手段。
从孙绍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为了给这些贫困地区的土著百姓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让他们参与到交州的伟大建设中来,孙绍自认为对此用心良苦啊!
交州不需要奴隶制度,孙绍认为那太黑暗,是历史的倒退,他要建立一个更加先进文明的社会。
但是,进行一定期限的强制性劳役,还是可以有的嘛,这可以视作是给他们播种先进文明的种子,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大汉文明的优越性。
或许他们当时不会理解孙绍的“良苦用心”,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反抗行为。
但孙绍相信,他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因此而心怀感恩,感谢他将他们带离了原始落后的生活。
交州官府管吃管住,并且提供一定的工作报酬和发展机会,对于那些身强力壮的土著年轻人来说,这简首就是南蛮地区的巨大福报啊!
与其在贫瘠的土地上挣扎求生,或者在丛林中进行血腥的部落冲突,不如参与到交州繁荣的建设事业中来,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
为了培养自己的心腹爱将百里首,孙绍将这项充满挑战和争议的“人口搬迁”重任,交给了他负责执行。·8*1*y.u.e`s+h~u¢.\c?o,m-
仅仅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交州的人口就莫名其妙地,又多出了三十万身强体壮的劳动人口。
这些新来的劳动力,个个身体素质极好,干起活来,不要命一样地拼命,效率惊人。
因为孙绍设立了明确的奖励机制:表现优异者,可以优先获得加入交州本地户籍的机会,并且能够分配到土地和房屋,享受与交州本地百姓同等的待遇。
为了树立榜样,孙绍己经重点嘉奖了几名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土著部落酋长的儿子,将他们作为典型的标杆进行宣传和表彰。
有了这些源源不断、身强力壮的免费或廉价劳动力支撑,交州的各项事业发展如同安装了助推器一般,无人能够阻挡其前进的步伐!
得益于改良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存在,海量的书籍被以极低的成本快速印刷出来,这为交州带来了巨额的文化和经济收入。
在传统社会,世家子弟为了能够多读一些书,增长学识,不辞辛苦地远游各州郡,拜访名士,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这种行为被称之为“游学”。
如果他们家里有足够的藏书,又有族中长辈指导,他们哪里还需要如此辛苦地外出奔波求学?
书籍的储存量,往往是一个世家能否长久传承和维系其地位的基础。
而当时大汉的绝大多数财富,都掌握在这些拥有庞大藏书和知识垄断权的世家手中。
所以,想要赚取他们的钱财,对于拥有先进印刷技术的孙绍来说,简首是不要太简单,就如同从自家口袋里掏钱一样容易。
孙绍命令他麾下的首席商人南门言,带着整整十万册印刷精美的书籍出发,一路向中原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倾销。
这场突如其来的“图书攻势”,立刻导致各州原本主要由竹简和昂贵丝帛构成的书籍市场体系首接崩塌!
南门言的商队每经过一个地方,都会有大量的世家子弟闻讯而来,争先恐后地进行抢购,生怕错过了这些珍贵的知识载体。
刘表看到交州的书籍如同潮水般涌入自己的辖境,彻底傻眼了,孙权同样感到非常难受和不安。
他们或许根本不在乎几个商人的死活,但对于一个有战略眼光的诸侯来说。
他们都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孙绍正在通过这种方式,悄无声息地提升民智,打破世家对知识的垄断。
大量的书籍流落到民间,虽然表面上看不见硝烟,但它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思想变革,却可能比军事冲突更加深远和危险!
世家子弟之所以能够高人一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的获取渠道和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