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503章 《离散的图腾》

第503章 《离散的图腾》

《离散的图腾》

——论《中国喺世界》中的文化肉身与博物馆政治诗学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丛中,树科的《中国喺世界》以其独特的粤语表达和惊人的空间意象,构筑了一座语言的\"移动博物馆\"。-我!的\书,城? -更,新_最,快_这首短诗通过五个地理坐标的并置——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艺术馆、法国的卢浮宫以及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中国\"这一文化主体拆解为流散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文化肉身。这种书写策略不仅颠覆了传统民族主义诗歌的单一视角,更在粤语这一方言载体中,完成了一次对文化殖民历史的诗学清算。

诗歌开篇\"炎黄喺俄罗斯\/喺艾尔米塔什博馆\"的突兀并置,立即建立起一个充满张力的语义场。\"炎黄\"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符号,与俄罗斯的地理标识形成时空错位,这种有意为之的\"错置美学\"(aesthetiction)令人想起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描述的\"流亡的文物\"。诗人选用粤语\"喺\"(在)而非普通话\"在\",不仅强化了地域声音的政治性,更暗示了文化主体在离散状态中的方言坚守。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那些来自中国的青铜器、敦煌文书,成为\"炎黄\"在异域的肉身化存在,这种将抽象始祖概念具象为博物馆藏品的转喻手法,与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所说的\"文化杂交性\"(cultural hybridity)形成互文。

第二联\"华夏喺大不列颠\/喺大英博物馆\"继续深化这种文化地理学思考。*k~a¢n^s_h^u^j`u~n·.?c^c\\"华夏\"作为比\"炎黄\"更具文化包容性的概念,与\"大不列颠\"这一殖民帝国的象征形成尖锐对峙。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厅里,从顾恺之《女史箴图》到敦煌绢画,这些被剥离原生语境的文物,在诗人笔下成为\"华夏\"的替身(doppelg?nger)。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刻意使用\"大不列颠\"而非\"英国\"的官方称谓,这种命名政治学与阿多诺对\"奥斯维辛之后\"的语言反思异曲同工——当文化创伤达到某种程度时,唯有通过特定能指才能唤醒历史记忆。

\"中囻喺美利坚\/喺大都会艺术馆\"一联中,\"中囻\"这个生造词值得玩味。将\"国\"字解构为\"囻\",既保留了\"国\"的框架又抽空了其内核,这种文字游戏(wordplay)与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理论遥相呼应。大都会艺术馆庞大的中国佛教造像收藏,在此成为\"中囻\"这个空心能指的物质填充物。诗人通过粤语发音的\"艺术馆\"(ngai6 seot6 gun2)与普通话形成的音韵差异,暗示了文化解读中的权力不对等——正如本雅明所言,\"任何文明的记录同时都是野蛮的记录\"。

卢浮宫作为第四站,\"中华\"与\"法兰西\"的并置呈现出新的维度。相较于前几个博物馆主要收藏宗教和艺术品,卢浮宫的中国文物更多是18世纪\"中国风\"(chinoiserie)的产物,这种被欧洲审美过滤的\"中华性\",恰如诗人笔下\"中华\"概念的自我异化。.天_禧^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法语\"musée du louvre\"与粤语\"卢浮宫\"的音译碰撞,制造出文化转译过程中的意义损耗,这种损耗在阿契贝(chinua achebe)的《瓦解》中已有深刻展现——当非洲口头传统被迫进入英语书写时,其文化dna必然发生变异。

东京国立博物馆作为诗歌地理序列的最后一站,其特殊性在于日本与中国复杂的文化纠葛。\"中国喺大日本\"这样的表述,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将\"在\"置于主语后)制造出双重解读:既是空间定位,也是文化归属的重新确认。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多来自古代朝贡贸易和近代战争掠夺,这种双重来源性恰好对应了\"中国\"与\"日本\"爱恨交织的历史叙事。诗人此处使用的\"大日本\"称谓,与前述\"大不列颠\"形成殖民话语的镜像结构,令人想起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对\"属下能说话吗\"的着名追问。

结尾句\"噈系咁,中国喺世界……\"中的粤语副词\"噈系咁\"(就是这样)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这种刻意为之的\"非诗化\"处理,与全篇沉重的文化主题形成反讽张力。省略号的使用则开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