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同失》(粤语诗)
文\/树科
我哋真嘅系冇拉拉嚟咗?
仲冇端端咁发噏疯怨天怨地
老窦老母先至喺得到咗……
世事解释嘟系浪费生命嘅磨损
我哋话晒噈喺口水多过茶
仲估住人家会通情达理……
想多咗,得少咗
失咗多咗……
《树科诗笺》2025.1.3.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论<得同失>的语言张力与存在之思》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语境中,树科的粤语诗《得同失》以独特的语言姿态闯入读者视野。]幻£?想_姬ˉ +已μ发?布%$;最×]新§t¨章.节?这首诗摒弃了传统诗歌典雅庄重的书面语表达,转而采用极具地域特色的粤语方言,在日常话语的质朴与口语化叙事的鲜活中,构建起对人生得失、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3!3^y!u′e.d·u′.~c~o,m/诗歌以碎片化的表达、跳跃性的思维,展现出一种解构后的重构之美,在看似随意的言语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
一、方言入诗:语言的在地性与情感的原生性
粤语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方言之一,承载着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特质。《得同失》开篇便以极具粤语特色的发问 “我哋真嘅系冇拉拉嚟咗?” 瞬间将读者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冇拉拉” 意为 “无缘无故”,“嚟咗” 表示 “来了”,这种方言化的表达打破了诗歌惯有的书面语壁垒,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在地性与现实感。它仿佛是街头巷尾的闲谈,是邻里之间的感慨,拉近了诗歌与读者的距离,让情感的传递更为直接和真实。
正如中国古代诗歌中,方言的运用往往能增添诗歌的乡土气息与生活质感。例如《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多采自各地民歌,其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充满地域特色,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情感世界。又如南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鲜卑语译写,其语言的粗犷豪放与草原生活的壮阔相得益彰;南朝民歌《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吴语的细腻委婉将少女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树科在《得同失》中运用粤语方言,同样是对语言在地性的挖掘,使诗歌成为岭南文化的独特载体,同时也赋予了情感原生性的力量。
诗中 “仲冇端端咁发噏疯怨天怨地”“发噏疯” 意为 “胡说八道、胡乱抱怨”,这种口语化的表述将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抱怨刻画得入木三分。¢E?¤Zμt小?说-_%网?£? ?°?已?@1发,?布|最?×@新!?章′?(节!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以最本真的语言直击人心,让读者仿佛看到身边那些因生活琐事而发牢骚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方言的运用使得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而是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情感表达,展现出诗歌语言回归生活本源的魅力。
二、碎片化叙事:思维的跳跃与意义的重构
《得同失》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诗歌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衔接,呈现出思维的跳跃性。从开篇对人生莫名而来的疑问,到对人们无端抱怨的描述,再到对世事解释无用的感慨,最后得出 “想多咗,得少咗 \/ 失咗多咗” 的结论,诗歌的叙事线索看似松散,实则暗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碎片化叙事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传统叙事结构的颠覆,通过碎片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促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在《得同失》中,读者需要在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片段中寻找内在的逻辑联系,挖掘诗歌背后的深层意义。例如,“老窦老母先至喺得到咗……” 一句,没有明确的上下文说明 “得到了什么”,这种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从而实现了诗歌意义的多元化重构。
中国古典诗歌中也不乏碎片化叙事的例子。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歌通过多个典故和意象的堆砌,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叙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