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两个各凭本事,谁打赢了谁坐天下。
甚至不排除,同样的策略,他给陈友谅也上了一份。
给陈友谅的那一份,也很可能没有关于朱元璋的信息。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具体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k?u?x*i-n?g~y!y¨.·c\o+m^
直到鄱阳湖之战,刘伯温才算是迎来了高光时刻。
叶兑的策略里,没有关于陈友谅的信息,这个空白被刘伯温给补上了。
靠着刘伯温的计策,朱元璋打赢了这关键一战。
这三个人的计策联系在一起,恰恰是朱元璋从争霸到坐天下的全过程。
朱升的计策为他争取了发育时间,并夯实了根基。
刘伯温的计策,帮他击败了最大的对手。
叶兑的计策,为他规划了一统天下的步骤。
如果这些计策全部都出自一人之手,那绝对是一加一加一大于十。
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大明的张良,封个国公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这个功劳分摊在三个人身上,反倒不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封侯了。
先说朱升,唯一的高光就是九字方针,之后就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官吏罢了。
且因为年迈,在大明创建后就辞官还乡了。
四梅先生叶兑,可以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他都没有出仕,只是隔空给朱元璋上了一策,之后就消失了。
只有刘伯温,一直在朱元璋的队伍里发光发热。
除了鄱阳湖之战,他还多次献计献策。
并且大明的行政体系建设,他也有参与。
零零碎碎的功劳加起来也不小。
所以他的功劳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封伯爵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封个侯爵也配得上。
关键就看朱元璋是怎么想的。
以前朱元璋怀疑他的忠诚,自然不想给他封侯。
原本的历史上,就封了个诚意伯。
这个封号也特别有意思,怀疑你的忠诚,然后给你个‘诚意’当封号。
但现在不一样了,寒冷期就是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
大明必须要变革,给子孙留下更厚的家底。
而且通过马钰,他也了解了刘伯温的想法。
虽然还是会怀疑刘伯温的忠诚,但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魔怔了。
关键是,现在的大明确实需要更多刘伯温这样的人站出来。
那么再给他封伯爵,确实有点不够了。
想收买人心,就得舍得下本钱。
这其实也是马皇后的意思:“大明远没有到马放南山之时,还需将士们效力,封赏自不能吝啬。”
“否则将士们心寒,谁还肯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就顺水推舟改变了主意:
“也好,咱听你的,就给他封个侯爵吧。”
说着将诚意伯改成了诚意侯。
这也意味着,大明开国六公二十四侯三伯,变成了六公二十五侯二伯。
当然,这只是活着且因功封爵者。
还有很多阵亡追封,以及其他原因被封爵者并未计算在内。
比如马钰的徐国公,就没有被计算在内。
马皇后虽然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但见他终于听劝还是很高兴:
“这样就顺眼多了。”
朱元璋也没有再说什么,让人将最终名单送去给礼部尚书陶凯。
让他依据名单书写册封诏书,制作印信服饰等物品。
等这些事情忙完,他才说道:“不知凤阳那边如何了。”
——
凤阳皇城工地。
石匠潘凿子看着远处监工的差役,一口唾沫吐在地上,骂道:
“黑皮王八,老子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