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制度与大航海及相应科技进步相结合,必将推动华夏文明迈向新的巅峰。
在这些事项敲定之后,即便韩成不再费力推动,历史的步伐也会自行加速前行。
寿宁宫偏殿内,摆放着绘有方格并盛满米的器具,看似寻常无奇。
然而,此处正酝酿着非同小可的事物,它注定会改变整个世界。
许久之后,朱元璋与朱标的情绪才慢慢平复。
深吸一口气后,朱标对韩成说道:“你的提议的确很好,不过其中有不少难题。
境外多为荒蛮之地,恐怕许多藩王都不愿前往……”
朱标话未尽,韩成还未回答,朱元璋的声音便已响起。
“不愿外出?嫌境外土地太过荒蛮?这事由不得他们!
我说了算!
他们被派往外地封王时,有朝廷提供的三卫军队和各种援助,还能差到哪儿去?
有我当年经历过的艰难困苦吗?
我从乞丐做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有了我的扶持,他们凭什么不去闯荡一番,成就一番事业?
我的儿子应追求超越祖辈,而非躺在父祖打下的基业上虚度光阴,做寄生虫!
我们姓朱,不是猪,不能把子孙当作猪养!
我也绝不容忍子孙变成猪!”
朱元璋话语掷地有声,不容置疑。此前他对宗室问题毫无良策,只能参考朱棣的思路。然而,从韩成处得知藩王外封这一妙计后,他态度大变,再无兴趣沿用旧法。
相较老四的举措,韩成提出的方案简直天壤之别,根本无法同日而语。于是,朱元璋当即决意推行此法,绝不让子孙如猪般被圈养,更盼他们有所作为。若能出现胜过自己的后人,他即便身在黄泉,也会开怀欢笑。
韩成本欲向朱标说明一二,但听闻朱元璋所言,便将到嘴边的话吞了回去。如今有洪武帝坐镇,无需多费口舌。果然,朱标未尽之意就此中断。
稍作停顿后,朱标续道:“此事违背常理,恐怕许多人不会认同……”
“认同?”朱元璋笑意盈然,“谁敢反对?反对者,杀无赦!”
朱元璋此刻已下定决心,成为藩王外封的坚定拥护者。
韩成提出的这个方案,正中他的下怀。
韩成在一旁听着他的话,不禁竖起双手为朱元璋喝彩。
果然是老朱!果然是洪武大帝!
这样的气势,这样的风范,无人能及。
“陛下,殿下,此事看似越界,实则合情合理。
此事有迹可循。”
韩成开口说道。
他要彻底打消朱标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
有迹可循?他们竟不知晓!
朱元璋与朱标都把目光转向韩成。
韩成说道:“分封制的历史非常悠久。
有人说,自尧舜时便已萌芽。
在我看来,分封制是一项卓越的制度。
它既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一个促进疆域扩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华夏文明初兴时,地盘狭小,正是靠一次次分封,一场场征战,才不断拓展疆域。
特别是西周建立后的大规模分封,影响更为深远。
原本很多地方并不归周所有,但通过此次分封,让华夏文明更快传播、发展,华夏的疆土得以进一步扩展。”
七国混战之后,秦终于吞并其余六国,为了巩固集权统治,始皇废除了古老的分封体系,改行郡县制度,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这无疑是一项极富远见的举措。
自此以后,无论何人坐拥皇座,都会把统一视为终极追求。
它让这片土地即便历经硝烟与纷扰,依然能重新聚合,愈发辉煌。
然而项羽实行分封,引发楚汉鏖战;刘邦建立汉室后虽设郡县却仍行分封,结果又酿成七国之乱;晋代则有八王之祸。
因此,后世**渐渐觉悟,分封时仅予虚名而不授实质领地。
直至当今圣上,同样广封亲王,终致靖难之变……
由此观之,分封制似乎该被淘汰。
毕竟它已不合时宜,不仅阻碍发展,更常致内乱频发。
不过……我并不认同。
因为后来者大多未能掌握分封制的真谛。
分封并非简单地将已有疆域再行分割。
真正的分封制,需要在未完全掌控的新土上施行,借此拓展版图,增强实力。
他把自身掌控范围以外的土地,分封给了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