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才能,深受朱权信任。在得到朱元璋的默许后,朱权再次派遣齐泰,带着丰厚的礼物和朱权的亲笔书信,在严密的护卫下秘密前往阿哈出的营帐。齐泰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经过多轮谈判,双方达成协议:阿哈出在蒙古联军进攻时,带领自己的部众佯装进攻,实则从侧翼突袭敌军主力部队,配合明军里应外合。而阿哈出要求明朝承认其在归附部众中的领导地位,并给予一定的贸易和生活物资支持,朱权详细向朝廷奏明,朝廷经过礼部、户部、兵部等多部门商议,考量到兀良哈部落的实力和对边境局势的影响,决定给予其在一定期限内,对特定物资的贸易特权,但交易过程需由市舶司严格监管,交易货物的质量、数量、价格都要符合朝廷规定,税收缴纳也必须严格执行。
郭资不知从何处听闻了风声,不敢明目张胆地破坏,只能暗中指使一些与他有勾结的边境小吏,试图在传递消息的过程中制造阻碍,延误战机。但朱权早有防备,安排了多组信使和严密的情报传递网络,及时发现并解决了这些问题。
虽然没有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但大宁本地的文化交流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朱权一直致力于融合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他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盛会,通过长史司邀请了大宁周边的草原部落首领、各族的学者以及中原地区的文化名流。典乐所负责组织文艺表演,展示中原的丝竹雅乐和草原的豪放歌舞;典宝所负责保管和展示从王府宝库中挑选出的珍贵文物和书籍,供大家欣赏交流。在活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严格遵循王府内部管理流程,各部门各司其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在盛会上,草原部落展示了精湛的骑射技艺和独特的歌舞表演,中原的学者则分享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等知识。期间,也产生了一些观念上的碰撞。比如,对于礼仪制度,草原部落较为随性自由,而中原文化则有着严格的规范。朱权亲自出面调解,引导双方互相理解,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他还提议将草原的骑射训练方法与中原的军事理论相结合,以提升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许多将领的认可。
袁泰在大宁的调查进入关键阶段。他深入商户、农户之中,了解贸易对民生的影响。在走访中,他遇到农户张二,张二感激地说:“御史大人,自打贸易兴旺起来,咱卖粮食价钱高了,日子也好过多了。王爷还推广新技术,今年俺家收成比往年多了两成。”袁泰默默点头,心中对大宁贸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时,蒙古部落大军压境,大战一触即发。朱权一边加强军事防御,一边应对朝堂的质疑和指责。朱权深知自己作为藩王,手握重兵,在地方有较大权力,这既让他肩负守土之责,也让朝廷对他有所忌惮。
朱权得到密报后,迅速召集麾下将领,在军事营帐中展开紧急会议。“诸位,蒙古部落再次来犯,大宁安危在此一举。我等依据洪武年间边防兵力部署,坐拥适宜规模兵力,更有朵颜三卫这等精锐骑兵,务必全力御敌。”朱权目光坚定,有条不紊地部署作战计划:“朵颜三卫骑兵机动性强、骑射精湛,此次作战,命他们绕至敌军侧翼。依托长城防线,待正面战场与敌军僵持时,以迅猛之势冲击敌军薄弱之处,打乱其阵脚。步兵与战车相互配合,组成坚固防线,防止敌军突破。同时,密切关注阿哈出部众的动向,确保里应外合计划顺利实施。烽火传讯务必及时准确,以便各营协同作战。”他特别强调,所有军事行动都必须严格按照向朝廷报备的计划执行,不得擅自行动,以免引起朝廷的猜忌。军事行动所需物资的调配,也需遵循朝廷的军事资源管理制度,与兵部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战斗打响后,朵颜三卫骑兵如疾风般迅速迂回到蒙古部落联军侧翼,弯弓搭箭,箭如雨下,瞬间让敌军阵脚大乱。明军步兵持长枪盾牌稳步推进,战车在后方提供火力支援。阿哈出也按照约定,率领部众突然倒戈,从内部扰乱了敌军的阵型。在内外夹击下,蒙古联军节节败退。
战事稍歇的间隙,朱权没忘记边境经济的发展。他下令士兵利用训练之余,在荒地开垦种植。朱权亲自前往屯田处查看,指导士兵合理规划田地,传授先进耕种技术。他对士兵们说:“咱们身处边疆,要想安稳生活,就得把这土地利用好。这不仅是为了朝廷,也是为了咱们自己。”在他带领下,大宁周边的农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屯田活动也与当地的军屯制度相结合,既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应,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朱权在王府中搭建宽敞书局,召集大宁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