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虽有储备,但各地灾患频发,若大宁战事扩大,军需补给恐会影响其他地方的民生安抚和工程建设。”
兵部尚书紧接着上前,神色忧虑:“陛下,北方防线漫长,大宁虽重要,但也需兼顾全局,不可因一处而动全局兵力。需考虑从其他卫所调配兵力的可行性与利弊。如今北元内部矛盾,或可分化瓦解,但此事需谨慎谋划。”
都察院左都御史站出来,声音洪亮:“陛下,臣以为大宁战事关乎国威,不可不重视。但也需彻查朝中是否有官员与北元暗中勾连,以防内部生乱。此前便有官员因贪腐致使边防军备懈怠之事,此次定要杜绝此类隐患。大宁地区民族众多,处理战事时,也需考虑民族关系,避免激起民变。”
通政使也上前一步,补充道:“陛下,各地奏报不断,如今大宁战事吃紧,驿站传递消息的压力增大,需确保军情传递及时准确,以免延误战机。臣建议临时增设驿站,加快信息流通。另外周边国家对大宁战事也颇为关注,需留意其动向,避免引发外交事端。”
鸿胪寺卿也站出来,补充道:“陛下,臣负责外事,如今大宁局势紧张,周边属国已有所察觉,纷纷来问。需妥善回应,以免影响朝贡体系与边疆安稳。”
吏部尚书出列奏道:“陛下,若要调配官员协助大宁战事,吏部需提前规划,确保官员任免得当,避免地方政务混乱。”
刑部尚书接着说:“陛下,战时律法执行需更加严格,对于奸细、通敌等罪行的审判,刑部会依据律法公正裁决,同时也会与地方协同,确保司法程序顺畅。”
工部尚书上前:“陛下,大宁城防加固、军需制造等,工部会全力配合,保障后勤,但需协调好各地物资调配,避免影响其他工程进度。”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脑海中迅速回顾着洪武以来的诸多战事,思索着各方观点的利弊。
经过多日的权衡,朱元璋终于做出决策。他召来司礼监太监,缓缓说道:“传朕旨意,令宁王朱权加强城防,密切监视北元动向,不可擅自出兵。着令地方与锦衣卫协同,彻查城内奸细,但务必依法依规,不可惊扰百姓。关于捣毁补给点一事,需谨慎筹备,待朕进一步研判局势后再定。”旨意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大宁。
几日后,张泽率领精锐骑兵在城外待命,随时准备执行搜寻补给点的任务,却迟迟等不到朝廷批复。他心急如焚,却也只能按捺住性子。
“王爷,朝廷旨意未到,兄弟们都等得有些着急了。”张泽找到朱权,面露焦急之色。
朱权拍了拍张泽的肩膀:“张将军,朝廷自有考量,我们需耐心等待。这是规矩,不可坏了。你让兄弟们先好好休整,保持状态,等旨意一到,即刻行动。”
张泽虽然心急,但仍严格遵守命令,率领骑兵继续在城外勘察周边地形,收集情报。一日,他们行至一处山林,突然遭遇小股北元的巡逻部队。双方瞬间剑拔弩张,展开了一场小规模冲突。张泽临危不乱,迅速指挥骑兵应对。他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刀,与北元士兵展开近身搏斗。一番激战过后,明军成功击退了北元巡逻队,但也有几名士兵受伤。
战斗结束后,张泽看着受伤的士兵,心中满是忧虑:“兄弟们受苦了,这次遭遇虽惊险,但也让我们对北元的部署有了更多了解。快,将这些线索记录下来,尽快上报王爷。”他从一名受伤的北元士兵口中套取到了一些关于补给点的新线索,得知补给点的防守比预想中更为严密,且周边设有多处暗哨。张泽不敢耽搁,立刻派人将情报送回大宁。
而在大宁城内,萧烬羽和知府的排查工作有了进展。一名锦衣卫在一家客栈中发现有几人行为举止十分可疑。这几人操着外地口音,入住客栈后很少外出,偶尔出门也是行踪诡秘。锦衣卫暗中跟踪他们,发现他们与城内的一些三教九流人物频繁接触。萧烬羽立刻将情况上报给朱权,并与知府商议。知府依据朝廷旨意,安排衙门捕快和锦衣卫密切监视,同时将详细情况写成文书,上报朝廷。
又过了些时日,朝廷司法指令传来,允许在遵循严格司法程序且有地方官员监督的情况下,对可疑人员进行秘密调查。得到许可后,萧烬羽与知府共同审讯,这才终于确定了几人北元奸细的身份。
萧烬羽立刻将此事禀报给朱权。朱权得知后,怒不可遏,但他深知此时不能冲动行事。“萧指挥使,此事不可声张,一切行动听候朝廷与知府安排,暗中将这些内应全部抓捕,关押在隐秘之处,等朝廷进一步旨意到了,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