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地方官员,依据大明律例和商业惯例进行调解。遇到复杂的商业契约纠纷,他会建议地方官员参考以往类似案例,力求公正裁决,维护商业秩序,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发展。
同时,他还会与负责礼仪的官员探讨近期朝廷可能要求藩王参与的礼仪活动细节,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此外,他修书给周边藩王,以询问近况之名,探听各方消息,维系藩王间的关系。没过多久,燕王朱棣率先回了信,信中虽措辞亲切,但朱权敏锐地察觉到,朱棣对于大宁的战事颇为关注,言语间似有试探之意,想了解朱权手中兵力的实际部署以及朝廷的态度。朱权反复思量,明白朱棣向来野心勃勃,大宁的局势或许会影响到燕王的下一步动作,自己的回复必须谨慎,既不能暴露军事机密,又要维持表面的和睦 。
这时,王府管家匆匆走进来,禀报说:“王爷,沈侧妃求见。”朱权微微一怔,随即说道:“快请进来。”
沈书瑶走进议事厅,向朱权福身行礼:“王爷。”朱权看着她,关切地问道:“书瑶,是筹备物资和安抚百姓的事情遇到困难了吗?”
沈书瑶轻轻摇了摇头,神色有些犹豫:“王爷,不是这件事。方才我在王府后院散步,听到几个下人的闲谈,说是城内有传言,北元或许会联合城内的一些势力,里应外合攻打大宁。我心里觉得不可轻信,但事关重大,还是想告知王爷。”
朱权听后,眉头紧皱:“竟有此事?书瑶,你做得对,不管传言是真是假,都不能掉以轻心。不过此事还需谨慎处理,切不可随意兴师动众,以免惊扰到百姓。以后这类消息,你若听到,告知管家即可,由管家转禀于我。”
沈书瑶微微点头,又说道:“王爷,如今局势紧张,您也要多加保重身体。我吩咐厨房做了些清淡滋补的膳食,您记得按时用。”
朱权心中一暖,微笑着说:“多谢书瑶,有你在,本王倍感欣慰。你平日里在后院,也多注意自身安全,莫要随意外出。”沈书瑶福身告退。
沈书瑶回到后院,心中一直惦记着大宁的局势。她深知百姓的安稳对守城至关重要,于是凭借自己在王府中与下人的良好关系,暗中留意王府内是否有异常情况。同时,她召集王府中的婢女,组织大家为守城士兵缝制衣物。在缝制过程中,她亲切地与婢女们交谈,了解城中百姓的心态。有婢女忧心忡忡地说:“夫人,外面传言北元要打进来,大家都人心惶惶的。”沈书瑶轻声安慰道:“王爷和将士们都在努力守护大宁,大家莫要慌张。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为守城出份力,大宁一定能平安。”随后,她将了解到的百姓情绪和担忧,及时反馈给了朱权。
朱权看着沈书瑶离去的背影,暗自思量,大宁城内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必须尽快采取措施,稳定人心。他立刻命人把萧烬羽找来。
萧烬羽很快就赶到了,朱权把沈书瑶的话转述给他,严肃地说:“萧指挥使,你即刻与地方官府商议,在不扰民的前提下,暗中留意城内可疑迹象。重点关注客栈、酒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但一切行动需与知府协同,不可擅自做主。一旦发现形迹可疑之人,不要轻易抓捕,先暗中上报,听候朝廷和地方的联合指示。如今各方利益冲突不断,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混乱,务必谨慎行事。”
萧烬羽领命后,迅速前往知府衙门。知府听闻此事,也深感事态严重,当即与萧烬羽商议。然而,在讨论调查方式时,两人产生了分歧。知府皱着眉头,神色急切地说:“依我看,应该先对可疑人员进行公开盘查,快速震慑城内可能的奸细,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萧烬羽则一脸忧虑,耐心解释道:“知府大人,此举虽能起到震慑作用,但恐怕会打草惊蛇。一旦惊动了真正的内应,后续抓捕和获取情报将难上加难,还是主张继续暗中监视,等掌握确凿证据再行动。”两人为此争执不下。
无奈之下,他们一同来到王府,向朱权说明情况。朱权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两位所言都有道理。这样吧,先对一些次要的可疑目标进行公开盘查,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但对于重点怀疑对象,继续暗中监视,收集证据。如此既能安抚民心,又能避免打草惊蛇。但在执行过程中,务必协调好各方关系,避免矛盾激化。”知府和萧烬羽听后,都觉得有理,共同制定了更完善的调查方案。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朱元璋端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之上,下方朝臣林立,气氛凝重。大宁的密折摆在案前,他的目光冷峻,审视着这场边境危机带来的诸多连锁反应。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如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