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增强自己在未来局势中的话语权。
退朝后,朱棣私下找到朱权,在书房密谈。朱权亲自为朱棣斟茶,两人分宾主坐下。朱棣语重心长地说:“十七弟,如今父皇对藩王愈发警惕,我们行事要更加小心。你此次税收与军备调整,虽为大宁着想,但难免遭人猜忌。我在北方征战,深知军事与民生息息相关。你若将边防需求与民生发展结合,详细向父皇阐述,或许能打消疑虑。如今岷王忙于建殿,朝廷对藩王关注度高,我们更要谨言慎行。”朱权感激道:“多谢四哥提醒,朝堂局势复杂,还望日后多多指点。”两人就朝廷对藩王政策的变化及应对之策深入交流,朱权此时心中满是对未来局势的担忧,他深知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变数,稍有不慎,不仅大宁局势不稳,自己和王府上下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在如此高压的政务环境下,朱权根本无暇顾及男女之情,而沈书瑶也从未想过会在这样的相处中与朱权产生爱情。
冯胜站在一旁,微微皱眉,暗自思量。他虽被朱元璋猜忌,权力削弱,但军事战略见解仍具分量。大宁军事部署关乎边防全局,他担心朝廷对朱权的猜忌会影响边防。不过鉴于自身岌岌可危的处境,他行事极为谨慎。几天后,在朝廷军事决策讨论中,他经过深思熟虑,出列,拱手行礼后建言:“陛下,大宁是北疆重镇,宁王军备调整应从长远边防战略考量。北元虽实力大减,但仍对边境虎视眈眈,大宁军事力量部署需兼顾防御与威慑。臣建议在周边增设烽火台,加强情报传递,合理调配兵力,确保卫所协同作战。如今武官子弟学习骑射,可借此提升大宁军队战力,更好地守护边疆。”朱元璋微微点头,陷入沉思,众臣也纷纷议论。
朝堂上,汤和挺身而出,走到大殿中央,跪地行礼后恭敬奏道:“陛下,老臣认为宁王朱权镇守大宁多年,尽心尽力,为北疆安稳立下汗马功劳。此次税收与军备调整,应是为应对边境局势,并无不臣之心。恳请陛下明察,莫因小人谗言误了边疆大事。如今《书传会选》《寰宇通衢》编成,大宁也积极响应文化发展,足见宁王对朝廷的忠心。”汤和的话得到不少大臣附和,朝堂气氛变得微妙。
朱元璋回到御书房,眉头紧锁,反复查看朱权的方案和密折。他心想:“朱权镇守北疆,劳苦功高,税收调整或许本意是好。但藩王势力渐大,不得不防。若处置不当,激起叛乱,边疆不稳,百姓受苦;若对藩王过于严苛,又有谁为朕守边?如今沿海贸易管控、禁钱用钞等政策推行,大宁的稳定对北方局势至关重要。”他陷入深深的纠结与挣扎。
朝堂上众人议论纷纷,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支持彻查的大臣中,部分人与詹徽利益相关,企图打压朱权扩大势力;替宁王辩护的大臣,有的认可朱权能力,有的担忧过度打压藩王会影响边境稳定,还有的为维持朝堂势力平衡。
朱元璋面无表情,听着群臣争论。许久,他敲了敲龙椅扶手,声音不高却让朝堂安静下来:“此事不可草率定论。大宁是北疆重镇,宁王举措关乎边防,需细细考量。詹徽,你说宁王有不臣之心,可有证据?若无实据,仅凭臆测弹劾藩王,朝堂风气就坏了。如今我大明编纂《书传会选》与《寰宇通衢》,是文化盛事,诸位爱卿要重视学问,不可懈怠。自岭北之战后,我朝对蒙古战略转为防御,大宁边防更显重要,不可掉以轻心。沿海贸易管控、禁钱用钞等政策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各地必须严格执行。”朱元璋目光如刀射向詹徽,詹徽忙低头认罪。
朱元璋又看向其他大臣,缓缓说:“税收调整关乎民生,军备扩充关乎国防,都极为重要。先派钦差前往大宁,考察税收调整和军备扩充的真实情况。钦差人选朕会斟酌。在此期间,诸位爱卿要谨言慎行,不可随意揣测,扰乱朝堂秩序。”群臣领命,心中佩服朱元璋的老谋深算。
忙碌的政务处理告一段落,一日午后,沈书瑶在自己的院子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她正在花园中修剪花枝,贴身丫鬟绿绮匆匆走来,神色略带紧张,手中拿着一封信。
“小姐,”绿绮轻声说道,“刚从府外悄悄递进来的,是您哥哥沈书禹的信。”
沈书瑶微微一怔,放下手中的剪刀,接过信封。熟悉的字迹瞬间映入眼帘,刹那间,一段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其中也夹杂着那个被她深埋心底的身影——萧烬羽。她下意识抬手抚上左脸颊,指尖触碰到那道依旧明显的疤痕。即便历经时间消磨,这道当初被匕首划开皮肉留下的疤,依旧像一道沉重的印记,提醒着她那段不堪回首的噩梦。她不禁回想起那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