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保持着距离,从没有真正将这里当作归宿。朱权的这番感动,更多源于沈书瑶在艰难时刻的支持,而非男女之爱,沈书瑶心里也只是将此当作一种必要的应对之策,而非出于爱意。
林公领命而去,朱权对沈书瑶说:“书瑶,局势愈发复杂,我们必须低调行事。大宁卫所众多,军民杂处,土地和军饷问题要妥善处理,丝毫马虎不得。朵颜三卫的合作关系也需用心维护,他们的贸易需求要重视,文化交流也要加强。如今岷王朱楩在岷州忙于建造宫殿,朝廷对藩王动向关注更甚,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大审视。”沈书瑶默默点头,将这些事务牢记于心,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的处境和未来。在朱权的认知里,婚姻是政治和家族延续的工具,不过他也清楚,纳妾需遵循朝廷严格的制度和程序,并非能随心所欲。他先娶王妃张氏,未来若要纳侧妃,必须慎重考虑诸多因素,向朝廷请示并获批准。而沈书瑶,有着医生的洁癖,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情感观念上,都对与其他女人共事一夫这件事极度抵触,一想到未来可能要在这样的婚姻模式中生活,内心就充满了抗拒。她暗暗下定决心,不能就这样被动地接受命运,要寻找机会改变现状。
不久后,朱权在与朵颜三卫首领聚会时,被蒙古音乐舞蹈吸引。回到王府,他兴奋地对沈书瑶说:“书瑶,我想在大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引入朵颜三卫的音乐舞蹈,增进双方了解和信任,促进融合。如今文化发展备受重视,这活动也能契合朝廷文化导向,说不定还能为大宁赢得几分赞誉。”沈书瑶欠身行礼后,赞同道:“王爷此计甚好,文化交流定能稳固大宁局势。借这文化交流,我们还可宣扬《书传会选》《寰宇通衢》的文化价值,展现大宁对朝廷文化政策的积极响应。”在沈书瑶的协助下,朱权筹备活动,邀请艺人,组织百姓和士兵参与。活动当日,大宁城内热闹非凡,蒙古艺人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双方互动热烈,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而沈书瑶在这期间,始终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地处理各项事务,她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只是暂时被困住。朱权在整个过程中,与沈书瑶交流的都是活动筹备的细节,没有任何超越工作关系的情感表达,沈书瑶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协助,没有丝毫情感上的波澜。
应天皇宫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汉白玉的台阶光洁如镜,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宫殿内,巨大的金龙柱威严耸立,墙壁上绘着精美的龙凤呈祥图案,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冷峻,手持朱权的税收调整方案和弹劾密折。他目光锐利,扫视群臣:“诸位爱卿,大宁宁王呈上税收调整方案,又有人弹劾他扩充军备意图不轨,关乎边境安稳与朝廷纲纪,如实奏来!”
詹徽眯着眼,眼中闪过阴鸷。他向来手段狠辣,与掌握朝廷关键物资调配的勋贵勾结,背后是一股妄图掌控北方边境贸易的强大势力。他轻咳一声,心腹谏官立刻出列,走到大殿中央,跪地行礼后恭敬奏道:“陛下,宁王此次税收调整钱粮变动巨大,大宁军备扩充,不得不防。臣听闻宁王麾下兵马调动频繁,恐有不轨之心。”谏官言辞恳切,实则受詹徽指使,背后是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的丑恶行径。
黄子澄站在一旁,神色自若。他身为东宫伴读,深受太子朱标器重,在洪武年间已参与诸多朝廷要事的讨论与决策,在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私下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官员低声商议:“大宁地处北疆,宁王忠心耿耿,此次税收调整或许是为了安抚百姓、稳固边防。但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我们行事需谨慎权衡。空印案、郭桓案后,陛下对财政监管严格,宁王税收方案恐要经受严查。如今推行禁钱用钞,沿海贸易管控加强,牵一发而动全身。陛下重视骑射与水利,我们务必全力推行。如今《书传会选》《寰宇通衢》编成,此乃文化盛事,正可借此东风,推动各地文化发展,强化朝廷影响力。不过藩王势力渐大,确是朝廷隐患,日后需寻机妥善整顿。”
这时,朱棣上前一步,恭敬地跪地行礼:“父皇,儿臣认为宁王久镇北疆,熟知边情,税收与军备举措或许是为应对北元威胁,稳固边防。既然有大臣质疑,不妨派得力钦差查访,以免误了边疆大事。儿臣多次参与北方战事,深知大宁的重要性。如今傅友德、王弼已逝,军中将领青黄不接,大宁边防更需稳定,切不可因无端猜忌寒了守边将士的心。”朱棣在北方军事行动中威望渐长,此番发言既为朱权开脱,也从边防大局考虑,同时也暗藏着他对北方势力布局的心思,他渴望整合北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