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大大减少风险。”沈书瑶抬起头,指着地图对朱权说道,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专注。
朱权微微点头,他的目光虽然落在地图上,但心思却早已飘向了朝廷。“书瑶,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朝廷对藩王监管极为严苛,稍有不慎,便会招来灾祸。”朱权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尽管他只有15岁,但从小在皇室中长大,对权力的博弈和朝廷的规矩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和理解,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下,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
沈书瑶看着朱权,心中暗自思忖,这少年王爷虽然年纪轻轻,却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行事沉稳冷静,实在让人敬佩。“王爷所言极是,只是大宁如今局势紧迫,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沈书瑶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她微微抬起头,目光与朱权交汇,传递着鼓励与支持,仿佛在告诉他,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将携手共进。但她心里也清楚,自己作为藩王侧妃,参与这些事务,稍有不慎就会招来非议。所以每次外出,她都尽量乔装打扮,减少抛头露面的机会,与工匠交流时,也多是通过可靠的中间人传达指令,参与贸易谈判时,也只在幕后提供建议,由林公等男性出面交涉。
正说着,林公匆匆走进来,他神色略显慌张,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王爷,朝廷有消息传来,听说朝堂上为您的请求争论得不可开交,还有人提议派朝中大臣前来‘辅佐’您。”林公喘着粗气,话语中带着一丝焦急。
朱权脸色微变,心中涌起一阵愤怒与无奈。“这分明是不信任我,要派人来监视我。”他紧握着拳头,额头上青筋微现,脸上写满了不甘与担忧。想到自己的满腔抱负可能会受到重重掣肘,朱权的心中就烦闷不已,但他也清楚,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他必须谨慎应对,不能有丝毫差错。
沈书瑶心中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王爷,先别急。既然朝堂上有争论,便说明还有转机。我们不妨上书朝廷,表明我们的忠心,详细陈述大宁贸易和军备对朝廷的益处,或许能改变当前的局面。”沈书瑶语气沉稳,试图安抚朱权的情绪,同时在脑海中飞速思考着应对之策。她深知,在这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是最为重要的。
朱权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书瑶,就依你所言。林公,此事就劳烦你去准备文书,言辞一定要诚恳,务必让陛下感受到我们的忠心和诚意。”朱权看向林公,目光中带着一丝期许,仿佛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封上书之上。
林公领命而去。朱权又转向沈书瑶,眼中满是信任:“书瑶,多亏有你。若没有你在我身边出谋划策,我真不知该如何应对这重重困境。”朱权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在这艰难的处境中,沈书瑶就像他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沈书瑶微微一笑,说道:“王爷言重了。如今大宁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大宁的百姓和未来,我自当竭尽全力。”沈书瑶的笑容温暖而坚定,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了朱权的心田,让他在这冰冷的局势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慰藉。
几日后,朝廷使者抵达大宁。朱权率领众人出城迎接,使者宣读了朝廷的旨意:同意大宁开展朝贡贸易,但需严格遵守规定,贸易所得三成上缴国库;军备可补充,但朝廷将派监军进驻;同时派遣一位朝中大臣前来“辅佐”朱权处理大宁事务。
朱权心中松了一口气,虽有诸多限制,但也算争取到了一定的空间。他恭敬地接过旨意,说道:“臣朱权,谢陛下隆恩。定当遵守朝廷规定,为大明边疆安稳尽心尽力。”朱权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在向朝廷宣誓他的忠诚和决心。
使者走后,朱权与沈书瑶等人回到王府商议。“王爷,朝廷这是步步紧逼,我们行事更要小心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赵渊皱着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他在房中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思索着监军和“辅佐大臣”到来后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沈书瑶点头表示赞同:“不错,监军和这位大臣名为协助,实则监视。我们的贸易计划和军事安排,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千万不能让他们抓到任何把柄。”沈书瑶微微皱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她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下,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朱权沉思片刻,说道:“贸易之事,由林公和书瑶负责,务必做到账目清晰,按规缴税。军事方面,赵渊你要与监军周旋,既要让他看到我们的诚意,又不能让他干涉太多关键事务。日常训练、军事部署等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