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和距离频繁混用,甚至相差三四成,严重者甚至更多。”
说到这里,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透出一丝无奈,接着说道:“就在前两天,新来的一个炮手按照书上标注的射药用量进行装填,结果差点炸膛,把自己送上西天!幸好他身边的老炮兵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人仰马翻的惨剧。”
朱慈烺闻言,眉头一挑,冷哼了一声:“如此荒谬!这些书籍,朝廷里就没人核查过吗?光凭一堆翻译错误的资料,岂不是要把我大明的炮兵往火坑里推?”廖启肉眼可见惊慌起来,当即道:“陛下,书上记录的数据并非完全错误,而是因为火药配方、炮管口径和制造材料的不同,导致用药和射击角度需要额外调整。再加上不同炮型的炮膛容积、膛压计算方式也有出入,一旦盲目照搬,轻则射程失准,重则炸膛伤人。”
朱慈烺听完,脸色沉思片刻,他明白,大明的军工要想真正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绝不能单纯依赖外来知识,而是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合自身的军工体系。
“福建、广州两省的造炮工匠技艺精湛,造出的火炮质量也相当可靠。”朱慈烺缓缓说道:“但要让火炮体系化、标准化,仅靠匠人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终究是不够的。”
“陛下所言极是。”廖启连忙点头:“目前大明各地工坊的工匠,大多依靠师徒相授,经验丰富的匠人技艺高超,但若要让这些技艺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是存在不小的难度。更棘手的是,许多工匠甚至不识字,若不先让他们掌握基础的读写能力,就难以建立标准化的制造流程。”
朱慈烺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工匠的匠艺虽然精湛,但他们长期以来依赖经验,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总结,这就导致同样一门火炮,在不同工坊制造出来,口径、重量甚至炮管厚度都会存在微小的差异。而这些细微的误差,到了战场上,很可能会影响火炮的精准度和射击稳定性。
“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军工规范。”朱慈烺沉声道:“不仅要设立标准的火炮尺寸、配方、装填方式,还要为炮兵编写系统的训练手册,使炮手们能够掌握科学的射击方式,而不是靠经验摸索。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匠,必须识字。”
廖启闻言,先是一怔,随后郑重地点了点头:“陛下所虑极为周全。若不先让工匠们学会读写,即便有再好的理论,最终也只能流于纸面,难以真正落实。”
朱慈烺目光深沉,继续说道:“不仅仅是读写,他们还必须掌握基本的计量知识,否则就会犯与朝廷官员翻译书籍时相同的错误。若大明不能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工艺标准,未来的火炮发展只会陷入怪圈——火炮造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狸狐哨的装饰越来越多,然而射程、精准度、耐用性却不断下降,甚至连最基本的口径比和模度都搞不清楚。”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想起满清时期的情况。在那个时代,清军曾一度依赖欧洲传教士铸造火炮,但由于没有建立真正的火炮科学体系,最终导致大炮越造越大、越造越笨重,甚至战场上还出现过开炮后炮管炸裂、自己伤己的情况。
更讽刺的是,许多火炮制造者甚至不知道自己造出的炮口径是多少,只能靠“经验”去匹配炮弹,这样的军工体系,如何能支撑一支强军?
想到此处,他目光一寒,语气坚定地说道:“立即在南京、苏州、镇江三地的炮厂设立‘工匠学堂’,先从识字、计量、基础机械学开始,逐步培养一批能读会算的技工!同时,设立‘炮兵学堂’,让炮手们系统学习射击、校准、测距等实战技能。大明的火炮制造,不能永远停留在工匠代代相传的阶段,而是要建立一整套可传承、可发展的科学体系!”
廖启闻言,即刻应道:“陛下英明!臣定当全力以赴,将工匠学堂与炮兵学堂之事办好,不负陛下所托!”
火炮的革新,不仅是武器的升级,更是军工体系的重塑。而当这一体系真正建立之时,整个大明的军力,都将因此焕然一新!
朱慈烺负手而立,目光沉稳地扫视着眼前的一众工匠与炮兵军官。他深知,这些人心中未必有十足的信心,他们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因此,他的语气既严肃又不失耐心,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缓缓说道:
“这些工艺、数据,务必要一一校对,不能有半点疏忽。若是发现几本书籍之间的记载有所矛盾,莫要凭主观猜测,实验才是唯一的准绳。哪怕某个实验结果符合预期,也绝不能只做一次,必须反复验证,多次试验,确保结论真实可靠。误差并不可怕,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