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他靠近。
.
沧州城外,夜色再一次笼罩大地,星月隐于云霭之中,明军早已完成了部署,静待清军突围。
各部队经过数日的隐蔽集结,悄无声息地潜伏在预设阵地,借助山势和夜色的掩护,隐藏于敌人的视线之外。
整个战场如同一张巨网,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
赵正东,身披精良的铁甲,骑在一匹骏马上,伫立于沧州城外东南的小山坡半山腰处。
他的身影隐没在山间的阴影中,眺望着不远处的废墟与河流。
两道山岭连绵起伏,阻隔了他的视线,山岭以西,已是被明军火炮轰得满目疮痍的侯台堡垒,断壁残垣布满了原本平坦的地面,而那堡垒的尽头便是沧州城外的护城河。
多铎原本在护城河周边修筑了大量的侯台堡垒,试图强化防御。
但这些堡垒在经历了明军的猛烈轰炸后,变成了废墟。
残垣断壁不仅未能发挥防御作用,反而成为了清军骑兵行动的障碍。
护城河已成清军与城外明军之间的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迫使突围的清军只能通过狭窄的山道,穿过赵正东所在的这片区域。
根据从城内绿营军传递出来的情报,清军计划从东南方突围,预计会派出多批兵力。
其中,包括三千八旗甲兵、一千包衣兵以及三千绿营兵。
这些绿营兵尽管已经有反正倾向,但被八旗兵紧紧控制的包衣兵却依然不明其态度,局势变幻莫测。
多铎调动东面兵力发起骚扰,意图牵制明军的力量,试图在东面制造突破口,从而迫使朱慈烺加强南面的防御,借此为西面的突围减轻压力。
这一战术颇为高明,多铎显然希望通过这种分兵之计来打破明军的包围圈。
此时,中军已经抽调了一个骑兵营去支援东面战场,而赵正东麾下的精锐则被部署在东南方城门附近,负责迎战从此处突围的清军。
他们不仅要应对清军的正面冲击,还要配合伏击力量,在关键时刻形成包围。
在赵正东的前方,两道小山岭高耸,其间的狭窄山口是清军唯一可能通过的路径。
山岭两侧,明军早已设伏,百总古德富率领的一百精兵埋伏在山岭出口的左侧,而另一位百总则率部隐于右侧,他们将承担阻击突围清军的重任。
根据赵正东的计划,只要能在山口成功阻拦清军,便可利用地利之便,依托明军火器优势,将这支清军全歼于此。
山岭地势险要,崎岖不平,对骑兵行动极为不利。
清军骑兵若要通过,必然会在山道中陷入迟缓的状态。
届时,赵正东将亲率大军合围而来,从背后与两翼发动突袭,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敌军。
这一战术计划精密,力求在短时间内击溃敌人,减少明军的伤亡。
夜风中,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隐约可闻,似有千军万马正从护城河方向奔来。
随着距离的拉近,地面的震动愈发明显,那是清军最后的主力,依旧保留着充足的战马和精锐的战斗力。
此刻,他们已无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全力突围。
赵正东目光如炬,紧盯着前方黑暗中的动静。
他深知,此时的清军必定处于决死状态,尤其是这些八旗骑兵,他们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突围的决心无比坚定。
一旦战斗打响,明军必须迅速出击,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敌军,不能给他们任何喘息之机。
山岭之中,伏击的明军士兵屏息静气,握紧手中的火枪和刀剑,等待着赵正东的指令。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停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仿佛风暴前的平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