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
“李过那边还有什么新情况?”
他心中明白,眼前的多铎和城内清军虽是当下困局,但山西的局势,同样重要,特别是长城北面的蒙古部落,正蠢蠢欲动。
外藩蒙古军的强大机动能力,已成为他当前不得不正视的隐患。
张煌言神色严肃,略微组织了下语言,缓缓答道:
“李过目前正在忙于整顿兵马。他在山西的大战中,成功歼灭了两路绿营军主力,但自身的核心老营兵也遭受了损失。
如今他正忙着收编绿营军中的精锐,调整建制,试图恢复大军的实力。
要不然,他麾下成建制的部队,恐怕也只剩下高一功的部队了。
李过此次北上,只带了不到一万兵马,毕竟忠贞营的主力并不在他手上。”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
“此外,山西与河南的治理工作也进展缓慢,尤其是田见秀他们手下的官员储备严重不足。
中路大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地盘,但治理层的匮乏使他们难以有效控制这些新收复的地区,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全理顺局面。”
朱慈烺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
“此战咱们的阵亡不多,但掉队损失颇大,就算是我殿前军,恐怕也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彻底恢复。
李过这次为了全歼山西的绿营军主力,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恐怕麾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精锐兵力已掉队了。”
李过和高一功的军队虽然已经改造过了,但相比起殿前军,依旧缺乏标准化、成体系的训练模式。
而北伐的进展过于快速,他们也没有能够迅速补充预备力量。
正如朱慈烺所见,李过麾下的部队在每一场战斗中,损失一部分精锐,就意味着大军元气的重创。
而那些临时征召的新兵,远不及老兵能迅速投入战斗,他们需要时间在老兵的指导下逐渐成长,并通过实战磨练,方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他轻轻叹息,神情略显沉重:“这就是朕一直力推军官训练团的根本区别。”
如今的军队职业化、系统化,作战需要多兵种协同配合,这是军事科技高度发展的要求。
而与之相对应的,大明王朝的社会,经过几千的集权洗礼,早已形成高度的组织化和原子化。
一旦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哪怕占据再多的土地,都是徒劳无益。这也是清廷如今如此狼狈不堪的根本原因。
张煌言微微点头。他明白朱慈烺所言非虚。
战争中,谁能迅速恢复元气,谁就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占据优势。
而殿前军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的训练,士兵即便在激烈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依然能够通过预备役和后续训练迅速补充新的战斗力。
朱慈烺略微沉吟,问道:
“高一功呢?他那边的局势如何?”
张煌言回答道:
“高一功目前在山西驻守,主要负责稳定新收复的区域,尤其是那些战略要地。
然而,他手下的部队规模有限,治理经验不足,想要稳固这些地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加上他和李过两人需要协调作战,调度兵力,想要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攻势,难度不小。”
朱慈烺闻言,微微点头。
忠贞营的组织结构并不如殿前军严谨,尤其在面对治理和统治这些新收复的地区时,恐怕还会有诸多困难。
他们虽然勇猛,但一旦核心力量遭遇重大损失,恢复起来的难度远超预期。
“不过,李过和高一功在山西的局势,暂时还不足为虑。”朱慈烺说道: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鞑子在困境中往往会爆发出极强的求生欲望,若我们不能迅速控制局势,他们依然会成为我们北进的障碍。”
张煌言点头称是,随后道:
“陛下,所言极是,我们需要尽快派遣能干的文官前往这些地区,加紧巩固这些新收复之地。”
朱慈烺深思片刻,随后下令:
朱慈烺心中早已有了定策,他要在这场战争的博弈中,牢牢掌控主动权,确保大明复兴的步伐不再停顿。
夜色逐渐深沉,营地中的灯火依旧照亮着一方天地。
朱慈烺站立在营门口,耳边是士兵们的行军脚步声和哨兵的呼喊声。
此刻,他已经掌握了这场历史大戏的主导权,而未来的胜利,正在一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