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万无一失。
上午十一点钟,来自瑞达航天的两名航天员和来自国家航天员大队的三名航天员,穿着白色的舱内航天服,一手拿着头盔,走了过来。此次载人试飞任务的机长范子超,走在最前面,绕着空天飞机转一圈,目测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才和地勤人员进行了空天飞机的交接,在检测报告上签上了他的名字,而后招呼几名航天员登机。
五名航天员,沿着登机舷梯,依次登上空天飞机,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上去,系好安全带,连接好航天服和座位之间的管路,戴上头盔,为起飞做好了准备。地勤人员撤去舷梯,将空天飞机周围的所有东西,包括人员,全部清理一空。
在空天飞机起飞之前,乔瑞达打开系统面板,给奔月号拍了一张照片,启动解析技能,显示空天飞机整体全绿,不存在任何问题。看来这帮地勤人员的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做的非常不错。
十一点十五分,一切准备就绪,范子超打开话筒,向飞控中心申请起飞,得到批准之后,按照流程接通电源,打开空天飞机底部的三台反重力引擎,逐步加大推力。庞大的奔月号空天飞机,轻飘飘的就飞了起来,直到千米高空,而后尾部两台反重力引擎开启,功率全开,推动奔月号,逐步加快速度,越飞越高,越飞越快,最终消失在云层之中。
看完起飞现场,乔瑞达又来到飞控中心,通过奔月号的回传图像,看着它飞上太空,在近地轨道转了两圈,而后和商业空间站对接。看到这里,飞控中心内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奔月号载人测试,进行到这里,已经成功了大半,剩下的就是在轨熬时间,测试维生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再脱离商业空间站,再入大气层,返回瑞达航天城。
乔瑞达跟着鼓了几下掌,而后转身离开飞控中心,前往职工食堂吃饭。有道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现在的时间已经是下午一点钟,再不去吃午饭,就要错过饭点了。
吃过午饭之后,乔瑞达回到一号别墅,一屁股坐到客厅沙发上,熟练的煮水泡茶,一杯热茶下肚,浑身舒坦。一连喝下半壶清茶,解决了口渴问题,乔瑞达靠在沙发靠背上,微闭双目,意识沉入次元空间。
打开系统面板,调出上午拍摄的小飞棍照片,进行复制。下一刻,一个雪茄状,大约长400米,宽40米,颜色偏红的小行星出现在次元空间内。整体看上去,和普通岩石无异,内部含有一些铁元素,这也是它颜色偏红的原因。但是一旦拉近视角,你就可以看到在其尖细的一端,存在着好几处机械切削留下的痕迹,切面光滑平整,没有任何毛刺,也不知使用了何种切削工具。在小飞棍尾部安装有两台二十多米长的巨大发动机,其头部和小飞棍的岩石外壳融为一体,难分彼此,尾部呈现喇叭口形状。由于是复制产品,并没有继承发动机的开机状态,是以尾喷口那里,并没有尾炎喷出。比较神奇的时候,这个发动机的颜色材质,竟然和岩石外壳一摸一样,至少目测情况是这样。至于实际情况如何,就需要乔瑞达去深度解析了。
乔瑞达打开系统面板,开启解析技能,目标正是面前这颗小飞棍流浪小行星。下一刻,大量图片图纸技术资料,形成洪流,一股脑的塞进大脑,乔瑞达那颗久经考验、多次强化的大脑,竟然有轻微的发热现象,由此可见,这些资料数据的庞大。直到十分钟后,资料传输完毕,乔瑞达又闭目休息了十分钟,这才开始浏览脑海中多出来的这些资料。
这颗流浪小行星,诞生于45亿年前,这很正常,太阳系内存在的一些古老陨石,形成年代同样可以追溯到太阳系形成之初,有着几十亿年的历史。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小飞棍被人为改造的时间,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远远比先前推测的几千到一万年前要短的多。这一点从发动机和其它人造零部件的生产年代,可以看出来。
“从其它星系,飞到太阳系,竟然只用了一千年时间,看来改造小飞棍的外星文明的科技水平,比预想中的还要更先进。”
再有小飞棍的内部被完全掏空了,只剩一个薄薄的外壳,不过在掏出来的空间内,填充了一些纯度非常高的铁块。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些铁块的形成年代还不一样,从几百年到几十年不等。
继续看下去,那两台巨大的发动机和其它仪器设备的外壳,竟然不是金属材质,而是一种类似岩石的材质,很可能是从小飞棍上,原地取材加工出来的。难怪看起来,材质怎么那么像前面的岩石外壳,原来真是用石头打造的,真是宇宙广袤,什么都有。用石头打造的发动机,可以持续工作上千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