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喜欢文学,他渴望创作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伟大作品。
然而这部作品到底应该怎样写,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他一直在思考之中。
他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作品,都要以某种方式体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而对别人的生活产生某种积极向上的作用,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这个世界是充满痛苦的,同时也是充满希望的。有多少人在痛苦中迷失了方向,又有多少人在痛苦中勇敢地奔向远方。
那样,到底怎样活着才是正确的?
人到底应该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
人应该怎样对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表面上看,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无所不能的,但是,人类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但是却很少好好保护自然。人类是伟大的,但人类之间的争斗也是所有动物之中最残忍的。
在漫长的时间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倏忽之间的事情。那么,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努力又有怎样的意义?
他认为,这都是需要自己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他思考了很久,甚至想得头疼,也还是没有理出头绪。
在那些思考却没有结果的夜晚里,他无比茫然,异常痛苦。
他对着大树发呆。
他对着天空发愣。
他在思索宇宙、生命与自然。
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思考的命题是那样的宏大,宏大到让他难以把握。然而,这些问题必须得解决,在他看来,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无法开始撰写自己的那部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决定继续读书,从那些书籍中汲取养分,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此前,他曾经阅读过大量的书籍。这次阅读的工程量更大。他决定下大力气把自己能够找到的重要典籍全部读完。这,难度很大,但,他还是下定决心,不能完成,决不罢休。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命使然。这个寺庙的前几任住持都非常喜欢收藏各种文学典籍。附近有几位藏书家知道书籍保存在寺庙中相对安全,也纷纷向寺庙捐献各种典籍。经过近百年的积累,寺庙里几乎保存了古往今来的多数文学典籍中的精华之作。
每天,他都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
渐渐地他对生命和文学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文学作品的优劣也有了更客观地分辨。他逐渐想通了很多一直没有想通的问题,在此前,他在生活与写作上都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现在他觉得几乎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他觉得非常有必要把自己的所有感悟写出来,这样,以后的文学创作者,就能够少走弯路,那些在文学道路和生命中不断跋涉的人就能够得到更正确的指引。
他猛然觉得这就是自己最应该撰写的一部书。
那一刻,他感到神清气爽,他甚至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这部书应该如何开头,他数易其稿,最终决定从文章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切入。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大体上是:“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
经过多年的精心创作,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学评论集就诞生了,这就是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这部书分10卷50篇,共三万七千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巨著,它基本概括了从先秦到晋宋千余年间的文学面貌,评论了二百多个作家,总结了35种文体,相当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并建立了系统而宏伟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在这本书上,文学创作的许多问题,如艺术构思、艺术风格、继承和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刘勰在总结前人意见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专题论述。
《文心雕龙》令刘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刘勰并没有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他先是出仕做了多年的官,做官期间,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尽量多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因此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