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轻舟说道:“大王,拒北关乃是连通秦州与西域的要道,恐要彻查拒北关各办事处。”
秦牧微微颔首,并看向一直没有发表过看法的公孙佑。
公孙佑至今还兼任着监察司主事。
“文若,粮食走私一案,监察司有何想法?”
公孙佑说道:“臣推举陈仲达前往拒北关彻查粮食走私一案。”
秦牧沉吟片刻:“可。不过陈仲达势单力薄,且是一个愣头青,去了拒北关怕是寸步难行。此案便交由赵游负责,且让武卫府柳宁随行。”
“谨遵王令。”
半个时辰后,集议结束,秦牧叫住了李修。
“元珪,登记在册的读报人数量超过三千五百人,宣传司平时如何管理读报人?”
李修说道:“禀大王,由于《秦蜀时报》每月刊发两次,若无重大事件,不会刊发特刊,读报人较为轻松。
故而《秦蜀时报》休刊时,各州郡宣传司会组织读报人,对其展开规培。规培内容,由微臣向刘元义请教之后,撰写而成。”
说完,李修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子。
“这是最新修改的规培内容,微臣正想着上呈大王。还望大王予以斧正。”
秦牧顿时来了兴趣。
刘元义是军事佥事,李修向刘元义请教,那么规培内容就不难猜测了。
看完之后,果不其然。
忠君放在首位。
且要求读报人在前往各个村庄读报期间,要向百姓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
另外,秦牧看到规培的内容,有神化他的迹象。
秦牧早已习惯。
自从秦牧废除一切苛捐杂税,降低农税,把土地分给百姓之后,秦牧在民间的形象就逐渐神化。
随着秦州吞并益州,收复灵州,接连大战胜利,这种神化现象就愈发严重。
在军队中,由于军事佥事的存在,神化现象比之民间更夸张。
如今,李修利用读报人巩固秦牧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这一想法非常好。
一是,读报人贴近百姓;二是,秦蜀灵三州百姓已经养成听报的习惯,对读报人较为信任。
秦牧收起折子,道:“元珪,这份规培写的很好。不过,并不是所有读报人都会信奉遵守这份规培。
宣传司亦没有必要强迫读报人信封遵守,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李修躬身道:“微臣明白。微臣已经安排官吏暗中观察各州郡的读报人,若是有值得培养的贤才,便会特聘成为宣传司的书吏。”
秦牧满意的点头。
理解的很到位。
读报人毕竟不是军队士卒,无法强迫之;若是读报人主动献出忠诚,那就不能亏待之。
“元珪,你离开后把徐百泉叫过来。”
“诺。”
秦牧坐在凉亭中等待了约莫一炷香,徐百泉匆匆而来。
“微臣拜见大王,我王万年。”
“免礼。”
秦牧示意徐百泉坐下,并为其倒了杯茶水。
“幼明,商业司在你的带领下,近两年突飞猛进,为都督府衙创造了大量税收以外的收入,你有大功。”
徐百泉躬身道:“微臣惶恐,此乃臣之职责所在。”
秦牧转而问道:“幼明,商业司突飞猛进必定会产生新的问题,你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吗?”
徐百泉脸色一正:“臣注意到了。”
秦牧放下茶杯:“说说看。”
徐百泉说道:“商业司官吏多与商贾往来,近两年都督府衙查处的官吏中,有近三成出自商业司。
粮食走私一案,怕是与商业司牵扯严重。另,微臣发觉益州商业司各办事处官员,愈发贪于享乐,怕是已经忘了曾经艰苦的时日。”
秦牧说道:“从去年年中开始,本王便收到大量弹劾商业司官吏的奏章。
商业司官吏与商贾往来本就敏感,加之贪污官吏数量日益增多,各个官署对商业司的意见非常之大。
你有想过如何改善这一局面吗?”
徐百泉连忙道:“微臣已经决定在商业司内部开展官员监察。”
秦牧微微皱眉。
若只是内部监察,怕是不足以改变商业司面临的困境。
只是,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幼明,你与秦州商人关系如何?”
徐百泉为官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