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521章 征兵季!!!

第521章 征兵季!!!

几块钱一条的软缎被面,一红一绿各一条充做我的嫁妆。

可惜时间太短,来不及细细挑件称心的嫁衣,就急急登上去h州的火车了。

很幸运,走过路过风景宜人的h州的时间比较充裕,让王玉兰她们一览天堂的感觉。

南国的冬季委实有别与北方。

一派秀丽,郁郁葱葱,看不到一丝凋零。

王玉兰和董医生,年轻的小马漫步在苏堤上,深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清澈的绿水,广袤的绿茵,妩媚的鲜花,湛蓝的天空。

这里的人潮如流,80年代初,衣着已经趋向于百花齐放了,和王玉兰她们部队驻地的老百姓大不一样,多了许多柔和惬意的感觉。

值得一说的是,带着小马的好处。

当王玉兰她们三人被冲散时,高个子就彰显出他的重要作用。

董医生走的比较慢,小马比较快,在他的俯视扫描下,总能找到自己的战友们。

接下来的日程安排的比较紧,几乎是马不停蹄。从h州上火车,在金城下车。

由先遣人员接站后,一股小小的队伍急行军,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直奔汽车站。

所以,对金华,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

王玉兰和老董比较狼狈,首先载重增加了,旅行包里加上换下来的厚厚的棉衣和绒裤,汗流浃背依然几乎赶不上行军的步伐。

幸亏小马和张排长,接过她们的旅行包,才能勉强跟上队伍。

从金城上汽车,王玉兰长长嘘了一口气。几个小时后,在温城下车。

王玉兰和老董还有小马分开了,他们俩是去瑞城接兵,而王玉兰则要去平城。

就这样,王玉兰跟随团部的人员下榻温城市政府招待所。

她觉得,温城市招待所是此行中条件最好的旅馆了。

改革初的温城留给王玉兰的第一印象是无论她走到哪里总有一群孩子跟在后面用温城话喊着:女兵女兵。

跟驻地的风俗则大相径庭。

比如这里的公厕是男女不分的,一路上带来许多不便,有时不得不到武装部的女干部家里解决生理问题。

这时候的王玉兰对温城的人文历史几乎一无所知。

仅知道温城是抗倭民族英雄戚将军战斗过的地方。

有风光旖旎的雁荡山,临海而立的戚将军雕像依然伟岸,威武霸气!

之后,王玉兰她们从温城坐船到平城。

虽然说是海船,但是不大,且简陋,经不起风浪。

所有乘客席地而坐。海浪不断地涌来,颠簸起伏,不一会胃就不争气的翻江倒海了。

好在平城不远了。

平城是全国最大的县。有县武装部安排招兵工作。

这里的武装部部长是燕京籍的老干部,王玉兰也是燕京兵。

何其幸运,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吗。

就一个老乡,一下子拉近和前辈的距离,他漂亮的女儿还成为了王玉兰的新朋友。

王玉兰一行人短暂的休息后,再往下面镇上的招兵点走,都是坐船。

小船在水草从中晃呀晃,马达突突突的响着,太阳暖融融的挂在天上,水波荡漾,信手拈来水草。

平城比王玉兰想象的要富裕的多。

这里灵活,勤劳的平阳人先一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一座座漂亮的三层小楼林立着昭示他们的生活水平。

尽管如此,兵源们依然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

征兵工作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报名参军后的政审,筛选,体检是一道关。

那几天我们连精干的连长,和蔼的指导员和我很忙碌,程序都一样的,现在操场跑步,淘汰一批,合格的参加各科体检。

王玉兰她们和东部舰队的某部队在一个点招兵。

他们兵种的要求高,优先挑兵,之后是燕大军区。

记得一个高大的东山籍水兵反复对王玉兰议论兵源不行。

王玉兰观察一下,温城人是偏瘦小了一点,但眼睛里透着机灵。

最后一天审核,没王玉兰什么事儿了,想和通讯员一起想到雁荡山游玩。

就去请示领导,副团长大手一挥,同意了。

审核过程中有几个皮肤病人,要还是不要?

全场人目光投向王玉兰。

王玉兰想,大不了就是皮炎,又不是传染病,就不能剥夺年轻人当兵守土的愿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