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苏德间谍战 > 第6章 面对现实

第6章 面对现实

我眼前远不是万里无云的晴空,远非如此。

我到苏联的时候,党内已经把农业集体化作为定案。可是,老干部却仍然在议论,因为他们在实验中受到的创伤犹新。本来,斯大林要把富农作为阶级敌人来加以消灭,但概念很快就变了。1930年3月,正当集体化甚嚣尘上,斯大林便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胜利冲昏头脑》,批判了自觉自愿加入集体农庄的原则。从此以后,农民必须加入农庄,哪怕用大炮轰赶,也在所不惜。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只要读过列宁的书,都知道农民不经过教育说服,集体化绝对搞不成功。而且,集体化非得要有一定的工业发展水平,这样才能给农村以必要的物质基础。

大学里流传说,集体化丢掉了五百万人的生命。有人说,有的地方居民全部流放,十成人里死了几成。1934年5月1日,我在哈萨克斯坦领导一个外国共产党代表团。到了卡拉冈达,地方党领导人接待我们,并且招待我们参观市容。到了市郊,他指着眼底下一大片营房说:

“瞧,那边,那是老富农集中营。他们和家人都被送来在矿场里劳动。”

他非常自然地厚颜说:

“负责营地的人想得真周到,就是忘了水。伤寒症传开了,死了几千人。你现在瞧见的是押送来的第二批。”

东道主举行盛大晚会招待我们。一位党委书记和一位内政部特工上校坐在一道。那位上校指指到会的四个人,他们衣冠楚楚,一望而知是革命前的一代人。他说:

“他们是这儿的工程师,指导煤炭生产。他们会把卡拉冈达搞成苏联第二号煤产中心!”

四位工程师自我介绍,自报了姓名。我听了吓一跳。原来在1928年,十一个工程师,以暗害破坏罪被控,经过审判处决。当时曾轰动全苏联。其中有几个正站在我面前!我急忙转身询问内政部上校说:

“请问,我好象知道他们是沙特季案中的主要人犯。”“不错,是他们。”

“不是判死刑了吗?人们都以为他们已枪毙了。”

上校停了一停,答道:

“你明白,毙人不值什么,可是他们有本领,可以使用,所以把他们带来,对他们说:“你们脚底下有巨大的矿藏。除了顿巴斯,卡拉冈达理应成为苏联第二号产煤区。生产由你们领导。反正二者必居其一:搞好了,保全性命。搞不好······”内政部的那家伙接着说,“一判决,他们就来了。他们生活自由。家里人也都来了。”

我们听了这话,奇怪得瞠目结舌。假如十一个工程师的确犯了被控的罪名,那便死有余辜。跟这样的人讨价还价,简直不可思议。有一个当时在场的人指点给我们说:

“这些工程师,说实话,也不见得拥护现政权到了狂热的程度。他们负责经管的顿巴斯矿区多灾多难,生产松缓。坑道遭了水淹。当然是自然灾害。也许有人想搞点破坏,也许起了点作用,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就此大吹大插,形成大狱,向全国人民,为生产落后作辩解。我们呢,我们本来毫不担心,我们确信这些人有能力领导本地区的开采工作。”

工程师以“暗害破坏”罪判了死刑,却又把苏联第二号矿区交给他们开发。老富农变成矿工,成批死于伤寒,因为卫生条件太差!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和大学生,一下子发现,大学里讲的理论和社会现实,两者之间划出了一条意料不到的鸿沟。

1930年,发生另一次大党案,名叫“工业党”案件。主犯是拉木青。罪名是勾结法国情报组织,在俄罗斯复辟资本主义。罪犯判了死刑。过了五年,他出狱担任莫斯科一所重要科学研究院的院长,而且荣获列宁勋章,在1948年寿终正寝。

这些事情都是我亲眼所见,一件一件开始动摇我美妙的信念。我带着初出茅庐的梦想,来到苏联。年纪轻,热烈信仰共产主义,一心只想为改造世界出一分气力。尽管我也知道-因为我在斗争实践中有些体会-有些热情,直接接触到了现实,是不可避免地会起变化的。

有造化的人,才能事过以后,从容分析,从容对证,直到理解。我现在已经有了这样优越的地位,因为高龄给了我这个机会。我有了正当的发言权,因为我是共产主义战士,从少年时期开始,便把一生献给了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时,我们一天一天地跟着局势发展,并不意识到不可避免的内在联系。当然,我的革命意识是受到冲击的。但是,我在斗争中投身很深,再没有意思改变自己的抉择,只好归咎人的天生弱点,以及环境的作用。

就在这个时期,我才看到了“列宁遗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