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魔道仙缘 > 第十七章 即日起航

第十七章 即日起航

老子提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的真气,不但能使人长生,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所以应该“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道教将老、庄奉为本教的始祖爷,同时也继承了道家守一法。在《太平经》中有明确的思想:“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曰为小静,二百曰为中静,三百曰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守一”的基本内容。

内丹:在唐代以前,道教主要是以外丹来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唐代之后,外丹衰落而内丹逐渐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教士主要修练功法以及追求的最高目标。

道教的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A、筑基。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基本的条件。B、炼精化气。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气,达到“三归二”。C、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D、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传说内丹术练到这种境界,就能在体内产生形状大如鸡蛋、光辉灿烂的金丹。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

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就是道教教士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来看,许多著名道士都练过这种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中说:“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的注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于道家的密宗,是一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所以也称为潜呼吸。因为这种功法的技术性非常强,所以没有师父传授是不能独自修炼的。据说胎息功练成之后“谓之大定”,可以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佛家功特别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在对气功流派进行对比时常有这样的特点总结:“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体现了佛家功的特点。

佛家功在进行禅修时要求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叫做“双盘”,就是我们现在旅游时看到的佛像、菩萨像的打坐形式,即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两脚的脚心必须向上,我们一般人现在要做到有点难度。

打坐的方式主要有吉样式和降魔式两种。《慧琳音义》卷八中解释说:先用右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押右股。手也是左手在上,这叫做降魔坐。各禅宗流派都是用这种打坐方式。至于吉祥坐,就是先用左趾押右股,后用右趾押左股,让双脚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也是右押左,然后安仰在跏趺之上,叫做吉祥坐。在结跏趺坐时要求“闭目,以舌柱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此时一般用自然呼吸法,主要在于以此来调息调心、诱导入静,所以,佛家禅修重在求精神超脱,但不重视修命。

佛家功以修禅为本,不过,由于佛教的流派教多,所以功法也有很多区别。修禅一般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两种。小乘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修习时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阿罗汉即罗汉,这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功法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神通六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主要是解决练功者身心方面的一些缺陷,以便为曰后提高功力打好基础。用的方法叫做不净观法,主要包括四种:不净观、慈悲法、思维法、数息法,针对不同的对像区别对待使用。

其中数息法又分为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四个阶段。此法后来被天台宗发展成为六妙法门和止观法门,不净观具有较强的止念除欲功能,是一种很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禅的目标是排除一切欲念而生“喜”。“喜”的出现是完成第二个阶段的标志。二禅的目的是除喜。除喜即能生“乐”。在佛教概念中,“乐”和“喜”不同,喜是从心里高兴,乐是浑身上下都高兴。乐的出现,标志着二禅的修习已经完成。

三禅修习的过程主要是除“乐”,无所谓苦、无所谓乐的出现是完成三禅的标志。

四禅的修习目的是让不苦不乐即极乐境界的情绪完全稳定下来,实现完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