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深处,那间代号“B7”的恒温恒湿全封闭玻璃温室里,气氛凝重得如同手术室。+x.i!a/o~s′h¢u\o\h?u·.~c!o,m+
几排翠绿挺拔的玉米植株在精密补光灯下安静生长,叶片肥厚油亮,根系发达。
项目首席科学家、年过六旬的吴振华院士,穿着无菌服,戴着老花镜,正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取一片叶片样本,放入液氮速冻罐。
他布满皱纹的手稳定而专注,但镜片后的眼神却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
“吴老,三期大田隔离区抗虫、抗旱、产量对比数据汇总出来了。”
助手递上一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声音压得很低,却难掩激动,“抗棉铃虫、玉米螟效果超过99%!干旱胁迫下,对照组减产45%,我们的‘汉玉7号’仅减产8%!”
“理论亩产……比当前主推常规品种高出35%以上!”
报告上的数据冰冷而震撼。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汉东那些十年九旱、虫害肆虐的贫瘠山区,玉米这种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有望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魔咒!意味着无数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山区农民,能获得一份前所未有的、相对稳定的收成保障!
然而,这份足以载入史册的科研突破,此刻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压在吴院士和整个项目组的心头。
喜悦?有,但更多的是山雨欲来的沉重。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依然通过某些渠道不胫而走。
几乎在数据汇总的同时,一场风暴己在舆论场悄然酝酿。
“汉东农科院秘密研发转基因玉米,即将大规模推广!”
“转基因食品危害健康,祸及子孙!强烈抵制!”
“警惕资本勾结科研,绑架粮食安全!”
“保护传统种子!拒绝基因污染!”
互联网上,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真假难辨的“科普”文章、极具煽动性的短视频开始病毒式传播。,纨?本\鰰/戦! `醉?芯-璋?踕-更,新_快′
矛头首指汉东农科院和其背后的“转基因阴谋”。
一些打着“环保”、“健康”、“传统文化保护”旗号的民间组织和个人,开始在农科院门口聚集抗议,举着“要健康,不要转基因!”“拒绝科学怪人!”的标语牌。
更有甚者,将矛头隐隐指向省委省政府,暗示这是“政绩工程”、“不顾百姓死活”。
风暴的中心,吴院士的办公室电话几乎被打爆。
有忧心忡忡的老同事询问真相,有媒体记者要求采访,也有匿名的恐吓电话和邮件。
他疲惫地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窗外抗议者的口号声隐隐传来,像针一样扎在心上。
他毕生追求科学真理,致力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却没想到成果尚未落地,便己陷入如此汹涌的民意漩涡。
省委常委会的紧急会议上,气氛同样凝重。
投影屏幕上滚动着网络舆情监测的热点图和几条最刺目的评论截图。
分管农业的副省长汇报了情况,声音带着忧虑,“吴院士的成果,从纯科学角度看,意义重大。但民众的担忧和恐慌情绪是现实存在的,且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放大。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冲击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底线!”
政法委书记立刻表态,“必须加强舆情管控,依法处置非法聚集!同时,科研项目必须暂停,等待社会共识形成!”
“暂停?”
李达康眉头紧锁,手指敲击着桌面,“就因为有人闹?就因为有争议?我们搞科研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汉东西北山区多少老百姓还在为一口饱饭发愁?多少土地因为干旱虫害撂荒?放着能解决问题的技术不用,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达康同志!”
宣传部长接过话头,“科学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土壤!民众的担忧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信息差!强行推进,只会激化矛盾!我们得尊重民意!”
“尊重民意不等于向愚昧和恐慌低头!”
李达康毫不退让,“关键是怎么引导!怎么沟通!”
争论在常委会上激烈交锋。\c¢u?i~w_e·i^j+u!.^i`n~f?o~最终,所有目光都投向了主位上面沉如水的王朝言。
王朝言沉默良久,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些情绪化的标语和吴院士实验田里那生机勃勃的玉米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