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穿越三国之风起凉州 > 第79章 合纵连横

第79章 合纵连横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暮春,长安城内的柳絮正漫天飞舞,摄政王府的议事厅里,诸葛亮的羽扇轻轻拂过案上的地图,将益州、荆州、司隶的疆域圈成一片。¨b/x/k\a~n.s`h*u_.¨c.o\m.

“摄政王,”诸葛亮的声音清越如泉,“晋军占据三州,势不可挡,若单凭我司隶、豫州之力,恐难与之抗衡。”他指尖点在益州与荆州的位置上,“刘璋、刘表皆为汉室宗亲,与晋王倪风的‘异姓王’身份本就相悖。若能联此二州,合西地之力,便可形成东西对峙之势,令晋军不敢轻易南下。”

吕布把玩着方天画戟的月牙刃,赤兔马在殿外打着响鼻。“孔明是说,让我去跟那两个老狐狸结盟?”他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他们肯听我的?”

“非是听摄政王,而是听‘汉室’二字。”诸葛亮展开一卷帛书,上面是汉献帝的密诏——实则是钟謠模仿笔迹所书,“可借天子之名,言晋王有不臣之心,邀二州共扶汉室。刘璋暗弱,需借外力自保;刘表多疑,必恐晋军东进,此计定能成功。”

李肃出列附和:“孔明先生所言极是。益州有山川之险,荆州有江汉之固,若能联手,实乃上策。”

吕布猛地拍案:“好!就依孔明之计!你去出使,需带多少人手?”

“只需一仆一马足矣。”诸葛亮拱手道,“舌战群儒,不在人多。”

三日后,诸葛亮的青布马车驶出长安城门,车帘上绣着的“汉”字在风中飘动。送行的李肃望着车影消失在函谷关方向,对身旁的吕布道:“孔明此去,若能成功,我军便有了喘息之机。”吕布应了一声,挥鞭抽向赤兔马:“孔明天纵奇才,必可成功!”

蜀道的杜鹃声里,诸葛亮的马车颠簸了月余,终于抵达成都。益州牧刘璋率文武百官迎至城外,这位面色白皙的州牧握着诸葛亮的手,语气带着几分怯懦:“孔明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只是……结盟之事,还需与麾下商议。”

当夜,刘璋在州牧府设下宴席,实则是一场辩论。主位两侧,文臣以黄权、张松为首,武将以严颜、张任为尊,个个目光如炬,显然是要给这位“摄政王的说客”一个下马威。

“孔明先生,”黄权率先发难,他捧着酒杯站起身,“晋军势大,我益州自保尚且不足,何必卷入战事?”

诸葛亮羽扇轻摇:“公衡先生此言差矣。晋军若破司隶,下一个便是益州。倪风在冀州推行新法,废三公、改六部,其意不在割据,而在天下。刘璋公若不联强援,待晋军入川之日,再想结盟,晚矣。”

张松嗤笑一声:“先生是说,吕布那等反复无常之辈,值得我等信任?”他身材矮小,声音却尖细,“当年他背丁原、助董卓,这般人物,怕是今日结盟,明日便会夺我益州!”

“张别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诸葛亮目光扫过众人,“吕布虽勇,却无吞蜀之心;何况盟约之中可设条款:若一方背盟,其余二州共讨之。”他转向严颜、张任,“严将军、张将军久镇蜀中,当知外患不除,内忧必生。如今南中蛮夷蠢蠢欲动,若晋军来袭,两面受敌,益州危矣。”

严颜捋着胡须,沉声道:“先生所言有理。只是……我军甲胄不足,粮草短缺,如何与晋军抗衡?”

“司隶可助益州铁器三万斤,荆州可援粮草五万石。”诸葛亮早有准备,取出吕布与刘表的密信,“此乃二家承诺,若结盟,即刻兑现。¢n′e-w!t¢i^a′n.x_i!.!o·r-g·”

帐内一片寂静。刘璋望着麾下文武,见黄权点头,张松欲言又止,严颜、张任抱拳示意,终于起身道:“既然先生说得恳切,又是天子之意,璋愿与摄政王结盟。”

诸葛亮起身回礼,羽扇轻叩掌心:“刘州牧深明大义,天下幸甚。”

三日后,益州与司隶的盟约在成都城头签订。诸葛亮望着送行的人群,忽然对张松笑道:“张别驾若有暇,可去长安一游,孔明愿为向导。”张松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拱手道:“定当叨扰。”

离开益州时,长江己进入汛期,诸葛亮的船顺流而下,两岸的猿声此起彼伏。抵达襄阳时,刘表的次子刘琮率人在码头迎接,这位少年公子言语间满是对诸葛亮的敬佩:“家父己在府中备下宴席,专等先生。”

诸葛亮却笑道:“宴席不急,可否先带在下拜访蔡、蒯二家?”

刘琮一愣,随即明白——荆襄的实权,一半在蔡瑁、蒯越手中。

蔡府的竹林里,蔡瑁正与蒯越对弈。见诸葛亮进来,蔡瑁眼皮都未抬:“孔明先生是为盟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