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大明:开局伴读,我教太孙当皇帝 > 第228章 从图纸到田垄

第228章 从图纸到田垄

格物所的院子里,很快就变了模样。~白·马+书¢院~ `蕪*错+内.容-

这里不再有宫廷的肃穆与清净,取而代之的,是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刺耳的锯木声,以及时不时爆发的激烈争论。

林昭彻底抛弃了官服,换上了一身和工匠们一样的短打劲装,脸上、手上,时常沾着木屑和油污。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工坊里,与老木匠、老铁匠们围着一堆零件和图纸,反复推敲。

很快,他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

按照林昭的设计,为了保证播种均匀,耧车内部需要一个精巧的齿轮传动结构,通过车轮的转动来带动播种的漏斗。

“林大人,这个思路是好的。”老铁匠指着图纸上一个复杂的齿轮组,眉头紧锁,“但铁铸的齿轮,咬合太死,磨损也快,若是再沾上泥水,怕是用不了半天就得卡住。”

“不错,”老木匠也附和道,“用木头做,韧性够了,但精度又达不到,日晒雨淋,还容易变形。这般精巧的玩意儿,怕是中看不中用。·s*h\u!y^o·u¨k¨a\n~.~c`o?m^”

这是典型的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林昭脑中的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而他面对的,是纯手工的明代工艺。

他没有强行坚持,而是蹲下来,和两位老师傅一起,重新审视整个结构。

“如果,我们不用齿轮呢?”林昭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我们做一个偏心轮,连接一根拨杆。车轮每转一圈,偏心轮带动拨杆,就拨动一下漏斗的开关。这样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对材料的要求也低。”

“偏心轮?”两个老师傅凑过来看,眼神瞬间就亮了。

这个设计,巧妙地绕开了工艺的瓶颈,用一种更简单、更“原始”的方式,实现了同样的功能。

“妙!这个法子结实耐用,坏了也好修!”老木匠一拍大腿,困扰了他们数日的难题,迎刃而解。

这种场景,在格物所里每天都在上演。林昭提供一个思路,工匠们用经验去完善它;工匠们提出一个难题,林昭用超越时代的知识去解决它。¢齐.盛+晓`税~枉_ +毋′错\内.容-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在这个小院里激荡。

……

半个月后,朱瞻基再次来到格物所。

他一进门,就看到院子中央摆放着一个奇怪的造物。它有着耧车的雏形,但结构更加紧凑,木质的骨架上,镶嵌着闪亮的铁质部件,看上去像一头蓄势待发的机械怪兽。

这便是第一台原型机。

“怎么样了?”朱瞻基兴奋地问。

林昭苦笑着摇了摇头,指了指院角那片被开辟出来的试验田:“殿下自己看吧。”

朱瞻基走过去,只见那片松软的土地上,留下了几道深浅不一、歪歪扭扭的沟壑,一些种子被撒得东一堆西一处,场面一片狼藉。

“太重了。”林昭解释道,“为了追求结实,我们用料太猛,导致整车过重,牛畜拖动费力,不易操控。而且下种的开口也需要调整,否则出籽不匀。”

“失败了?”朱瞻基的语气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不,是成功了一半。”林昭的眼中却满是光亮,“我们知道了错在哪里,就知道该往哪里改。下一台,一定会成。”

看着林昭自信的模样,朱瞻基的疑虑也烟消云散。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失败品,而是一群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需要什么,只管开口。”朱瞻基留下这句话,又默默地往格物所的账上,添了一千两银子。

又过了十天。

当朱瞻基第三次踏入这个院子时,迎接他的,是一台全新的耧车。

它比第一台原型机小巧了许多,结构更加洗练。骨架选用了质地坚硬却更轻的木材,许多非承重部件改为了镂空设计。最关键的播种部件,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调试,宛如一件艺术品。

这一次,没有多余的废话。

老铁匠亲自上阵,将耧车套上一头健牛,在试验田上缓缓走过。

只听见清脆的机括声伴随着牛蹄声,有节奏地响起。

耧车前端的铁犁,划开一道笔首的深沟;紧接着,漏斗中的种子,如点兵一般,均匀地落在沟底;最后,后方的覆土板和镇压轮顺势而过,将一切抚平。

一条完美的播种带,转瞬间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一人,一牛,一器。开沟、下种、覆土、镇压,一气呵成!效率是传统耕作的数倍不止!

几位老师傅的眼眶都湿润了。他们抚摸着这台由自己亲手打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