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道德启示录 > 第二章 修道(无为才能悟道)

第二章 修道(无为才能悟道)

第二章修道(无为才能悟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第|一2看?书?±网$D ·更?新?o最?@;全.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无论什么人,当他知道美之所以成为美时,不美的理由就在这里了。当他知道善之所以成为善时,不善的理由也在这里了。以此类推,有和无的观念是相伴于万物的诞生的,难和易的观念是相伴于事业的成功的,长和短的观念是相伴于事物的比较的,高和下的观念是相伴于彼此的倾斜的,无声的节奏和可闻的声音是相伴于这二者的和谐的,前方与后方则是相伴于我对你的追随的。所以,圣人处理事情时,没有自以为是的行为。推行教义时,超越了语言的束缚。

万物运作时,大道并不推辞,然而,就算万物诞生了,也并非真实地存在的。当我们希望有所作为时,是不能依赖这种不真实的东西的。就算我们依赖它们而成就了什么事业,这种事业终究会烟消云散。正因为这种事业是不可能保持住的,所以,我们不想投身于其中。

简释:

1、“天下皆知前后相随。”

第一段不是将辩证法的,而是讲观念和现象的主观性、相对性与伴生性,其目的是要破除我们对于眼前之现象和心中之观念的执着,最终超越和抛弃它们,然后进入没有现象,也没有观念的大道领域。¢1/3/x′i`a/o?s/h\u?o`..c?o!m*

“斯恶矣”:这就是恶啊。即美与不美,其实是同一个观念,确定了一个,也就等于确定了另一个。

“斯不善矣”:不善就在这里啊。即善与不善,其实也是同一个观念。

当我们以瘦为美时,就会将胖归入不美的行列,美与不美的观念就同时产生了,而不美的观念就蕴藏在美的观念之中。美与不美的对立,不过是我们在观念上的硬性区分而已,并不具备客观的意义。至于二者的转化,就像昨天以瘦为美,今天又以胖为美一样,其实女人还是那个女人,不过是我们的审美观念变了,也不具备客观的意义。

忠君爱国是善,反之就是不善,在道德问题上,也是一样的,依然是观念的区分与转变。如果我是一块石头,善与不善,美与不美就同时消失了,就谈不上对立和转化了。由这种思路推导下去,“有无相生”等等自然也不是讲辩证法的,否则就思路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了。

事实上,“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是讲不通的。

人活着是有,死了是无。如果“无”就是绝对的什么都没有,那么人死了,就不会剩下任何东西了,这是不可理喻的说法。如果“无”只是一种崭新的“有”,就像人死成灰一样,那就是旧有变成了新有。°|求e(;书#?帮o ^更*(新??最?μ全¢所以有生无的说法是说不通的,倒不如直接说那个人没了。至于无生有,这个“有”自然也不能是凭空蹦出来的,不过是旧有生新有的另一个版本而已。

前天他还没有出生,昨天他活着,今天他死了。这种变化过程中的“有”和“无”并不是同时存在的。要么是“有”,要么是“无”,二者不能并存。按照时间的先后关系,勉强可以讲一讲相互转化。至于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就实在是说不通了。赫拉克利特说:“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这种辩证法实在是让人头晕!

在老子看来,大道是没有对立的,对立在人这里,所以,老子是不可能讲什么辩证法的,反而想指导我们超越于对立之外。以此类推,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也和辩证法没有任何关系。

“有无相生”:一个东西出现了,我们看见了,我们就会说,有这样的一种东西,“有”的观念就产生了。与此同时,“无”的观念也就诞生了,也就是从来没有看见的,或者是我们认为不可能存在的,它们就是“无”。基督教相信有上帝,我们认为没有,到底有没有?谁知道呢?

“难易相成”:一件事情成功了,回头看一看,觉得好难啊!困难的观念一旦产生,容易的观念自然也就产生了。同一件事情,有人觉得很困难,有人则觉得很容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