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老夫人并非糊弄长孙,王氏确有在府中宴客的想法。¨零′点~看,书+ _首^发?
但她后来想到二公子与柳家姑娘的婚事在即,府里一时可能忙不过来,便把日子往后挪了挪,决定等两人成亲之后再说。
婚期定在十二月初六,赶是赶了点,但自出了事,两家都在火急火燎地筹备着。
一直到了十一月末,眼看着柳清婉就要回柳家的宅子,萧谨珊破天荒地带了四妹妹萧谨彤来了霁云斋。
进门没多会便问:“表姐你给柳表姐准备了什么添妆?”
许舒窈默然,初来府上时她还有一千两银子。
只是如今两年过去,已经花了不下二百两了。
包括打点仆妇,给人回礼,还有那些为厨艺所费的食材,也都需要银子。
成国公府虽然每月给她发二两银子的月钱,可郑嬷嬷作为湖州来的老仆,月俸都是出自许舒窈之手。
她与柳清婉虽然没什么交情,甚至背地里还有仇,可这些明面上的礼节却得顾到。
也是萧谨珊这样一提,许舒窈难免想到眼前这位表妹也快嫁人了。
给柳清婉的添妆固然可以随意些,但三表妹这边却不能糊弄了事。·我,得*书_城, ~首*发-
送走两位表妹后,郑嬷嬷看着她因为银子的事发愁,便主动递了个布袋子过来:“许家这些年给的月银我都还没花,姑娘眼下若是缺钱便先拿去花用吧。”
郑嬷嬷是跟着许舒窈从小到大的老仆,她那时因为水患逃难到湖州地界。
后许父为了找个人照顾女儿,见这妇人性情敦厚,又无儿无女的没处可去,便把人给带了回来。
所以一直到现在,嬷嬷也不知晓她并非小陈氏亲生。
许舒窈看着面前已经摩挲得有些发旧的布袋子,嬷嬷曾说这是她与幼子被洪水冲散时手上唯一抓着的东西,一块儿靛蓝色的布头。
她后来就把这布头缝成了个布袋儿,把许府给的月银都装在里面。
这么十多年下来,倒真是存下了不少的银子。
嬷嬷却从来不用。
许舒窈心里知道,嬷嬷是在用这种方式缅怀那个孩子,想着如果他还活着,这些银子便是攒给他的。
许舒窈心里一阵难过,忙把这袋子递到郑嬷嬷的手上,“何至于此?娘亲留给我的那一千两银子还有大几百两没有花用呢!”
“姑娘本就没钱,往后也别打赏那些下人了。/鸿\特~小\说^王′ ~首,发_”老人又劝她。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嬷嬷应该要知道?越是落魄,便越不能让人小看。”许舒窈回得很认真。
其实近来老夫人也赏了她不少好东西,便是姨母,也送过几次首饰。
可许舒窈却不能拿这些去做添妆。
她唯一可作为礼物的便是爹爹留下来的几张字画与砚台。
但她又知晓自己不是许父的亲生孩儿,觉得这些东西应该留给阿弟。
她之前在湖州城有间笔墨铺子,后来要进京,那铺子也跟着盘了出去。
如今在京城的地界又开了一个,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的。
许舒窈不好找理由出府,只偶尔那杨管事往二门递个信或是账簿进来。
她也看了,铺子里的出息着实惨淡,两年下来,只勉强够租金与管事和伙计的月钱。
方才三妹妹来是邀她两日后出府去帮柳清婉选添妆,许舒窈已经答应了她。
另外她也想找个理由拐到自己那间笔墨铺子去看看。
陈氏听说她们要出府,给了女儿一张二百两的银票,让她领着姐妹们买些首饰与花来戴。
她当然知晓女儿是去为那准儿媳选礼物,却并不愿意说透。
萧谨珊自是笑嘻嘻地接了,说是要请许舒窈与庶妹吃大餐。
她们仨人出府,当然也要去问问眼下还在蔷薇院里住着的那一位。
管事的徐妈妈出来说自家小姐在绣嫁妆,就不去了。
许舒窈站在萧谨珊的身后,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位老仆的视线落在她的身上,有些似有若无的冷意。
她抬头朝对方望去,见这徐妈妈低下头,才移开了视线。
萧谨珊为了几人能一块说话,今日只让管事准备了一辆马车。
只是这马车比一般的马车宽敞许多,坐了她们三人后,还可以一人带一名丫鬟上来伺候着。
中间置了一张小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