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你醒醒,要睡到床上睡吧!”纪晓岚听到耳边传来丫鬟的声音,这才猛然惊醒,抬头一看,已经是凌晨的丑时。~k?a¢n?s!h.u·h?o^u-.~c`o,m′燃武阁
“原来刚才做的是一个梦!”纪晓岚自言自语道,看看窗外,月亮快要落下,隐隐约约地挂在东方的天空。
纪晓岚拍拍脑袋,有点疼,便哈欠连连地回到床上睡觉。是夜,再无梦。
……
当时正值乾隆中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经济军事都发展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文化事业的勃兴成了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学术界出现了收集整理贮藏古代典籍的呼声。
朝廷方面,从康熙年间,就有了博采群书之议。康雍两朝编辑刊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类书,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等。
乾隆皇帝在武功显赫的基础上,也要通过文化事业来标榜文治,体现和张扬祖国大一统的气象。
1741年,曾下诏征书,要直省督抚学政,留心求访元明及本朝学人著作。3?我;¤?的;°e书?城¥ +无|?错′内?±容?:2
1772年正月初四日,乾隆再次颁诏求书,诏书说:“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今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稽古右文之盛。”
要求直省督抚学政加意购访。汇至朝廷后,令廷臣检核,存以备览。十月十七日,又谕各省督抚:恪遵前旨,饬催所属,速请设法访求。征书诏下,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将所征书籍的目录上奏朝廷。
在编纂四库全书之前,他们都参考着明朝一部著名的类书,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朝廷命学士解缙、姚广孝等编纂的一部宏大的类书。永乐元年七月开编,耗时六年完成。
《永乐大典》以韵字为顺序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合为一编,共收书二万二千余卷、一万一千九百余册。
《永乐大典》编成后只缮写了一部,贮藏于南京文渊阁。.q!i`s`h′e\n/x·s..!c,o_m·后又编了副本,正本贮文渊阁,副本贮皇史。
明亡之际,南京原本与北京文渊阁正本并毁。副本幸免于难,但经辗转搬迁,逐渐鲜为人知。清初浙江文士朱彝尊入仕进入翰林院,寻访此书不获,时常叹息:“被李自成衬马蹄矣!”
其后,全祖望、李绂于翰林院典籍库中发现《永乐大典》,一起抄录。李绂日读二十本。但是,这个工作没有继续下去。于是,《永乐大典》重被弃置埋没。
纪晓岚在翰林院时,于敬一亭见到了《永乐大典》。每当晒书之日和值夜班时,纪晓岚就抽空去翻检。他使出过目不忘的本事,暗暗背诵,基本上记住了大致内容。
朱筠翻阅《永乐大典》当在纪晓岚发现之后。对于纪晓岚发现《永乐大典》一事,纪晓岚的门生又是四库馆员的刘权之在《纪文达公遗集序》写得明白,应当不是虚妄。
各省搜集进献上来的书以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统统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合编在一起,命名为《四库全书》。
四库馆相应设立了庞大的组织机构。总裁以下,有总纂官,总理编书之事;有总阅官,总理阅定各书之事;有总校官,总理校订之事;有翰林院提调官、武英殿提调官,管理提取两处藏书之事。总纂官之下有各纂修官,总校官之下有分校官。另外还有掌管图表的绘图官、负责各处书籍出入的收掌官、专任刻印装订整理之事的监造官,加上誊录者等各种工作人员,号称馆员三千。四库馆中集中了一大批学识渊博、底蕴深厚的学者。要率领这些学者,完成如此浩繁的编纂任务,必须有一个博古通今知识渊博,学识高深众望所归的大学者统揽编辑全局,总纂官成了关键性的人选。
开初不同意编书的大学士刘统勋,深知此项工程的不易。他必须刻意寻找推举称职的总纂官。刘统勋对于纪晓岚的博识多才有深切了解,因此,他首先就想到了纪晓岚。他被命为四库馆首席总裁的当日,和诸位总裁、副总裁联合上折子称:《四库全书》集艺苑之大成,考核宜归精当。……至各书详检确核,撮举大纲,编纂总目,其中繁简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