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烛光之下,两盘精致的菜肴摆在眼前,气氛竟变得有点儿微妙的浪漫。^墈¢书·屋+ ?更?芯?醉*哙?
娄小娥刚要动筷子,曹源又拦住了她。
“别急,小娥姐,你知道这是什么菜吗?”
娄小娥疑惑地问:“这不就是清炒虾仁和红烧肉嘛?”
听了她的话,曹源微笑着摇摇头,指着那盘虾仁说:“这道菜叫龙井虾仁。”
娄小娥一听来了兴趣。
她打小在西九城长大,头一回听说这道出自苏杭的名菜。
她吐了吐舌头,说:“龙井虾仁?龙井不是茶吗?我小时候还偷喝过爷爷泡的龙井,可苦啦!”
曹源笑了笑,开始给她讲起了故事。
有那么一天,乾隆皇上穿着便装,悄悄地跑到杭州一个茶农家里头,尝了一杯刚摘下来的龙井茶,觉得那个香味儿真好,趁着别人没注意,他偷偷抓了点茶叶塞兜里了。
后来他在城里头吃饭,让店小二用这些茶叶泡茶。
店小二看见乾隆衣服角上露出来的龙袍,吓得赶紧告诉老板。
老板那会儿正忙着炒虾仁呢,一慌张,把店小二手里的茶叶当成葱花扔到锅里了。
没想到,这么一来,这茶叶虾仁看起来颜色鲜亮,味道也独特,乾隆吃了连连点头。
打那以后,这道菜就成了杭州的有名菜肴,一首传到现在。
“这就是龙井虾仁的来头!”
娄小娥听了曹源这么一讲,惊讶得不行,没想到这道看着挺简单的虾仁背后,还有这么段有意思的事。
同时,她对曹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想到他不仅会烧菜,还知道这么多东西。
不过,曹源讲的这个小故事,也让娄小娥来了兴趣。
她好奇地问:“那红烧肉呢?跟你中午做的红烧肉比起来,除了块头大了点,好像也没什么不一样!”
曹源一听娄小娥这么问,又笑了。
他摆摆手说:“看着像,可不是红烧肉,这道菜叫东坡肉。”
“北宋有个大文豪叫苏轼,特别爱吃猪肉。
他被贬到黄州那会儿,还写了首《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便宜得跟土似的;有钱人不屑吃,穷人又不会做,小火慢炖,少放水,火候到了自然香。
每天早上来一碗,吃饱喝足不用管。
’后来苏轼在杭州当官,修堤建桥,疏通西湖。
老百姓为了感谢他,就送来了猪肉和酒。
苏轼让家里人把猪肉切块,用他的法子连酒一起炖了,分给工人们吃。
工人们吃了都说这肉又香又酥。
因为苏轼号‘东坡居士’,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道菜叫‘东坡肉’了。_秒!章-踕*暁′说?徃? /勉_沸.岳*黩,”
这时候,娄小娥看曹源的眼神里全是敬佩。
她立马夸道:“曹源,真没想到你懂这么多!太牛了!”
曹源挺淡定,一只手轻轻一摆,跟对面的娄小娥说:“没什么,小时候爱看书,看得多了就记住了。
尝尝吧!”
下午曹源回来得有点儿晚。
娄小娥也饿坏了。
在暖黄色的烛光映照下,那两道精致的菜看着更馋人了。
再加上曹源刚才讲的那俩故事,娄小娥的胃口更好了。
她立马拿起筷子开吃。
曹源呢,因为下午在食堂跟李主任、于海棠吃过了,现在不太饿。
娄小娥吃饭的时候,他转身进了厨房。
从系统奖的一箱红酒里头拿出一瓶,又翻出俩玻璃杯。
那时候,高脚杯还没普及到普通人家呢。
曹源家就只有那种敞口的玻璃杯。
那个杯子上头,正面印了个大红“喜”字,背面则是朵娇艳欲滴的玫瑰。
说真的,这玩意真够新颖的。
要知道,现在大多数人还在用那种老掉牙的搪瓷杯子呢。
曹源在那儿倒酒,娄小娥好奇得连筷子都放下了。
她看着曹源,问:“曹源,你这是唱的哪出?我可从不沾酒的!”
曹源嘿嘿一笑,说:“小娥姐,没事的,少喝点儿,醉不了的。”
他也不着急,知道娄小娥肯定会害羞,于是就慢悠悠地端起酒杯,先自己抿了一口,又放了回去。
娄小娥看着曹源那斯文的动作,在烛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帅气,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
她也端起酒杯,轻轻地啜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