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读书网 > 亮剑:我的独立团,有百万大军! > 第85章 首批AK已经量产

第85章 首批AK已经量产

李云龙知道,这只是开始。,墈.书¢屋¨晓+说′王~ ¨追^嶵-辛¢漳!洁-

要将一个原始的“土作坊”变成真正的现代化兵工厂,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但他更清楚,这条路,是独立团摆脱束缚,走向独立自主的必经之路。

兵工厂扩建规模后,新厂房的选址,最终定在平安县与安化县交界的一处隐蔽山谷深处。

这里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有天然的窑洞群可供改造。

李云龙亲自带着段鹏和侦察连,对山谷进行了详细勘察,甚至在几处要道秘密设置了简易的防御工事和观察哨。

“老子这兵工厂,得比鬼子的司令部还难找!”李云龙站在山顶,指点江山。

工程的难度超乎想象。

首先是熔炉的建造。

为了炼制合格的枪管钢,需要极高的温度和精确的控温技术。

程工程师带领着从各地招募来的铁匠、窑工,反复试验,用耐火黏土和从废墟中搜集来的耐火砖,砌筑了新型高炉。

炉壁内衬加入了缴获的日军炮弹壳熔化后的特殊合金,以增强耐高温性能。

炼钢时,李云龙亲自指导,他根据记忆中的颜色和火花判断钢水的温度和含碳量。

“再加一勺锰!”他盯着炉口喷出的火花,大声吼道。~鸿?特*小′说′罔, _蕪~错+内!容′

“三号风箱,开到最大!”程工程师则在一旁,额头满是汗水,拿着简易的光谱分析仪(一个用玻璃棱镜和火柴盒改装的简陋装置),试图捕捉钢水中的元素光谱。

枪管的制造是重中之重。

AK步枪的枪管需要高强度合金钢,并且内部必须有精确的膛线。

根据地没有专业的拉膛线机床,程工程师为此绞尽脑汁。

最终,他想出了一个“土洋结合”的办法。

他们先用手工锻打和钻孔的方式,粗加工出枪管内孔。

然后,程工程师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拉膛线工具”:一块经过淬火的钢制拉刀,上面有预设的膛线形状,通过人力或简易滑轮组,配合高压水流(利用山泉水头落差),在枪管内孔中缓慢、匀速地拉出膛线。

这项工作对精度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报废一整根枪管。

李云龙命令最细心、手最稳的几名老兵和技术工人专门负责。

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眼睛熬得通红,手上磨出血泡,但当第一根成功拉出膛线的枪管送到李云龙面前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好样的!程工程师,你他娘的是个天才!”李云龙拿起枪管,对着光线仔细查看,那清晰的膛线在幽暗的窑洞里仿佛闪烁着胜利的光芒。*零^点-墈+书· !哽?歆·罪\全~

枪机和击发机构的制造同样复杂。

这些零件需要极高的精密度和耐磨性,并且要进行热处理。

程工程师利用从缴获的日军高精度机枪上拆解下来的精密零件进行逆向工程分析,再结合李云龙提供的图纸,设计出了一套简易的模具和冲压工具。

工人们用废旧的火车钢轨作为砧板,用特制的重锤手工冲压,再进行锉磨、抛光。

每一件零件都要经过严格的尺寸检查,甚至用程工程师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检查表面光洁度。

子弹生产的瓶颈是弹壳和底火。

弹壳需要拉伸成型,底火则需要敏感的击发药。

李云龙想到了用废弃的铜器皿来熔炼铜,再通过简易的拉伸模具制作弹壳。

底火的击发药,他则指导兵工厂用硫磺、硝石和木炭按比例混合研磨,虽然简陋,但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率也达到了可用的程度。

整个兵工厂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李云龙每天都泡在生产线上,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亲自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

他甚至将自己从李远记忆中获得的现代工厂管理经验,如“质量控制”、“生产流程优化”、“标准化作业”等理念,融入到兵工厂的日常管理中。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在兵工厂的深处,一条简陋但却功能齐全的AK步枪生产线初步成型。

虽然没有现代化的电力驱动,大部分工序都依靠人力、水力或简易机械完成,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独立团军民的智慧和汗水。

第一个批次的AK步枪,共计500支,以及配套的20万发子弹,在兵工厂秘密仓库中整齐排列。

这些枪支通体黝黑,木质枪托打磨得光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