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时间,下午两点。`墈`书·屋+ -免!废+岳′犊/
《疯狂的石头》剧组媒体见面会现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名为“搞事”的躁动气息。
各路媒体记者长枪短炮地对准台上,眼神里闪烁着嗜血的光芒,像一群闻到腥味的鲨鱼。
导演宁浩坐在台子中央,面色平静,内心却在疯狂刷弹幕。
“江哥这招真的行吗?躺平任嘲?我怎么感觉自己像砧板上的鱼,还是没刮鳞的那种……”
他想起昨天江寻把那份凝聚着对手全部恶意的抹黑计划书,塞进桌脚垫平后,拍了拍手对他说的原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要是兵和水都没来,你就当是来免费旅游的。”
这话说得轻松,可现在坐在火山口上的人是我啊!
果然,提问环节一开始,一名来自香港媒体、戴着金丝眼镜的男记者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问题尖锐得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
“宁导,有大量影评人指出,《疯狂的石头》在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与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作品,尤其是《两杆大烟枪》高度雷同。请问您如何回应这种关于‘抄袭’和‘山寨’的指控?”
来了!
所有记者精神一振,闪光灯亮得像白昼。
宁浩深吸……算了,他想起江寻说紧张的时候就想想晚饭吃什么,于是他开始思考德国咸猪肘配酸菜到底是个什么味儿。
心情果然平复了不少。
他拿起话筒,迎着那名记者志在必得的目光,用一种波澜不惊的语气,平静地复述出江寻教他的那句“通关密码”:
“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讨论,但一部电影最终的评判权,在观众和评委手里。”
说完,他放下了话筒,对着记者微微一笑,做了个“请坐”的手势。+x\d·w¨x.t^x,t¨.`c?o-m,
没了?
就这?
现场陷入了一片诡异的死寂。
准备好一场唇枪舌战、甚至己经拟好“宁浩当场失态,恼羞成怒”新闻稿的记者们,感觉自己蓄满力的一拳,结结实实地打在了一团棉花上。
不,是打在了虚空里。
这感觉,比被人当面骂一顿还难受。
那位香港记者脸上的得意凝固了,张着嘴,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整个会场的气氛尴尬到能用脚趾抠出一座勃兰登堡门。
就在主持人准备打个哈哈把这一页翻过去的时候,异变陡生。
会场后方那块巨大的LED显示屏,突然“滋啦”一声,闪烁了一下。
紧接着,屏幕上赫然出现了一个电脑桌面的图像,一个鼠标光标仿佛被无形的手操控着,自顾自地移动起来。
它熟练地点开了一个邮件客户端。
收件箱里,一排加粗的未读邮件标题,清晰地呈现在所有人眼前——
“Re:绝密《石头》抹黑计划最终版”
“Re:关于炒作‘抄袭盖·里奇’话题的具体媒体渠道”
“Re:稿费己收到,明天保证全网都是他们的负面新闻”
现场瞬间哗然!
在所有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个“鬼魂鼠标”己经点开了其中一封邮件。
邮件内容被放大,投射在巨幕上,每一个字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始作俑者的脸上。
“……务必在媒体见面会上,强调‘抄袭’、‘低俗’、‘山寨’等关键词,引导舆论,在评委心中种下负面印象。相关媒体己打点完毕,名单及费用见附件……”
附件被点开,一张详尽的表格,列出了十几家媒体的名字和后面跟着的一串串欧元数字。¨零?点\看¨书/ !蕪!错¢内?容+
“卧槽!”
“公开处刑啊这是!”
“快拍!年度猛料!!”
记者们疯了,闪光灯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疯狂闪烁,快门声响成一片,仿佛一场密集的金属风暴。
那位提问的香港记者,脸色从涨红变成煞白,最后化为一片死灰。他看着屏幕上自己供职的媒体名字赫然在列,双腿一软,差点瘫坐在地。
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疯狂的石头》的围剿,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变成了一场对香港某电影公司的现场首播式凌迟。
原来,那位在柏林某个地下室里吃着泡面的黑客少女,在匿名发完邮件后,总觉得不保险。万一这个中国导演是个怂包,不敢把证据拿出来怎么办?
本着“送佛送到西,好人做到底”的朴素正义感,她又顺手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