悻悻地走了。他永远不知道,是杨不凡强大的神识“恰好”引导着那个玩得忘乎所以的半大小子在这个关键节点跑过。
院里的公用水管冬天容易冻裂,夏天水流又小。大家抱怨了很久也没人真管。某个周末,众人发现杨不凡带着徒弟陈卫东,还有傻柱,在水龙头那里鼓捣。他们也没用什么“仙法”,就是杨不凡画了个草图,陈卫东回厂里找了些废弃的保温材料和几个小阀门、轴承零件。几个人叮叮当当一阵忙活,给水管包上了厚厚的“棉袄”(保温层),还加装了一个简易的分流阀门。水流变大了,冬天也不怕冻了!大家交口称赞:“杨工这脑子就是好使!”“柱子手艺也不错!”“小陈师傅也辛苦了!”杨不凡笑着摆摆手:“举手之劳,大家方便就好。”他用最“凡人”的方式,解决了困扰大家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实实在在的尊重。
杨家的日子,更是西合院公认的“模范”。杨爱国工作稳当,威望日重;穆青持家有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沈曦月带着女儿安安,爽利又温柔;杨囡囡聪慧懂事,学业优秀;再加上一个无所不能、温和稳重的杨不凡。一家人和睦融洽,充满希望。他们家的窗户总是擦得最亮,窗台上的月季开得最早最艳(一点微弱的木系灵力滋养),飘出的饭菜香气也最诱人(偶尔加点系统签到的“好料”)。
在这种氛围下,西合院的风气确实在无形中改善了不少。攀比算计少了些,互相帮衬多了点。至少表面上,大家更愿意维持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傻柱媳妇李秀英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她知道了总会包几个饺子送过去。后院的老吴家儿子结婚,杨不凡让陈卫东代表自己去帮忙布置新房(用厂里的边角料做了些实用小家具),傻柱主动包了掌勺。连阎埠贵,虽然依旧抠门算计,但至少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占大便宜,甚至偶尔也会在算计之余,看着杨家窗台上的花,嘀咕一句:“这日子过得,是真有奔头…”
杨不凡抱着女儿安安站在自家门口,看着沐浴在春日暖阳下的西合院。老槐树新绿盎然,孩子们的笑闹声充满活力,傻柱和李秀英在自家门口说说笑笑地侍弄着几盆新栽的小葱,连许大茂都难得安静地坐在门槛上晒着太阳。老一辈的落寞与新一辈的生机,在这方寸之地交织。
他的神识扫过全院,易中海在屋里擦拭老伴的遗像,刘海中在训斥儿子字写得不好,阎埠贵在小心翼翼地摘掉白菜帮子上的烂叶……这些都是真实的人间烟火,有算计,有困顿,也有平凡的温馨。
杨家,如同这西合院里悄然生长、根系最深的一棵树。他不需要争夺阳光,却己为周围的草木提供了无形的荫蔽。改变非一日之功,但润物无声的引导,让这方小天地,正朝着更温暖、更有希望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生长。这,或许就是他守护的意义——并非建立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是让这平凡的人间烟火,少些戾气,多些温情,在时代的浪潮中,稳稳地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