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磨面,小麦煮熟的饭,吃过吗?
100斤小麦出98斤面粉做的馒头吃过吗?
玉米杆当甘蔗吃过吗?
树叶揉碎卷的当香烟抽过吗?
苹果叶熬得水当茶水喝过吗?
蚂蚱烤熟当肉食吃过吗?
用筷子蘸油炒菜吃过吗?
榆钱吃过吗?
这些事我都干过
为了不饿死,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j+c\h.h-h′h?..c¨o,m*
不要用现在的生活水平去看过去
你敢天天吃好的,就有人举报你,我们都吃不好,你的物资从哪里来,投机倒把还是敌特给你的,想想都可怕。+w`d?s,c¢w¨.·n¢e_t^
下面说说当时的生活状况
1954年至1962年是北京居民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国家通过统购统销政策和票证制度应对短缺经济。-生活过得好,物资从哪里来,有没有--
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并行,北京居民需凭户口领取粮票,按年龄身份分级定量:婴儿3斤、少儿6斤、儿童8斤、成人21斤,体力劳动者或学生略增。
票证种类达102种,覆盖食品(肉、蛋、糖)、日用品(肥皂、火柴)、工业品(自行车、衣柜)甚至调味品(葱、姜需“葱票”)。~嗖-搜\晓¢税.枉* ,埂¨欣`醉*筷*农村大粪都需要票
票证的黑市与危机 - 因饥饿催生粮票黑市,1961年北京粮票黑市价3元/斤,全国粮票达4元/斤(当时普通工人月薪约30-40元)。
- 丢失粮票可能危及生存,曾有教师写信向学生求粮票;周总理宴请乒乓球队时也要求“自带粮票”。
主要物资供应状况**
粮食与主食:当时北京库存粮仅够维持6天,居民口粮从“凭证”改为“凭票”,定量进一步压缩。
替代食品:红薯凭1斤粮票购3斤,推广“双蒸饭”(二两米蒸两次显量多)、“瓜菜代”(主食掺青菜)。
副食品极端短缺肉类:北京人均年肉食消费仅8.5两(约425克),为史上最低。
蔬菜划为“国家二类商品”,凭票每日供鲜菜2两(100克),以土豆、白菜为主,常断供改发咸菜。食油每月3两(豆油或棉籽油),糖2两/月。茶叶按户供1两/节,芝麻酱仅年节供1两。
就医相关票证
当时就医也需凭票,如“医疗证”等,具体种类和实施细节因地区政策而异。
日用品与工业品
- 布票按寸、尺发放,买鞋需专用鞋票;肥皂、煤油等实行“限量不限次”。
- 大件商品如自行车、缝纫机需“工业券”,普通家庭需数年积攒票券。
生存依赖“无票寸步难行”:粮票被称为“命根子”,买烧饼需2两粮票+7分钱,素汤面需4两票+1角4分。
- 婚宴宾客需随份子+3两粮票;冬贮白菜凭券限量购买,全家靠此过冬。
社会管控与矛盾票证强化户籍绑定,流动人口需换全国粮票(含油量)。分配不公催生贪污、假票案;后门交易普遍,排队抢购成日常景观。